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引领下,“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与“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航标。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成为热议焦点,标志着AI正以迅猛之势深入教育领域,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AI技术的融入,不仅改变了教育的面貌,也让教师的角色面临深刻转型。在这场教育变革的洪流中,教师如何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适应并引领AI时代的发展,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议题。为此,我们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就“AI赋能教学,教师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展开深入对话。
汪小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指出AI虽能自动生成代码,但程序设计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他分享了一次与程序设计课师生的交流经历,强调传统教学方式需结合项目开发,合理利用AI工具,同时关注伦理问题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上海海事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副教授魏忠认为,技术驱动带来教育变革,包括云地融合、信息蝶变、场景再造与器道重构。他提出,AI应服务于教育,减少教师的非主业劳动,实现“学生自主、教师自由、管理自在”的教育目标。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则观察到,AI工具的普及正深刻改变基础教育领域,重塑教育组织形态。他强调,在知识易得的今天,教师的核心能力从教学设计转向知识贡献,教学行为越来越依赖组织提供的认知技术支持。
面对AI时代的新考验,汪小帆建议教师应以积极心态应对变化,从传统讲授知识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魏忠则呼吁关注技术进步中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幸福感,让AI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减轻非主业负担。
凌宗伟进一步指出,AI时代的教育应包含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人工智能两方面。前者旨在培养学生掌握AI知识和技能,后者则利用AI技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他强调,教师应由个体走向团队,与AI技术深度融合,共同研讨制定个性化学生成长方案。
在探讨教师与AI的不可替代性时,汪小帆表示,教师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情感交流及培养社交能力。魏忠则强调人类进化的独特本领——分辨与建构思维,认为教师主导的长久训练与体验是AI无法替代的。凌宗伟则指出,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环境中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反应能力,这是AI技术所缺乏的软实力。
AI赋能教育正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需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与AI协作,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