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指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未来人类的重要能力。在此背景下,教育界、文学界和科技界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和行动方案。
在教育领域,针对中小学生利用AI工具完成寒假作业的现象,引发了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讨论。有观点认为,AI工具的普及正在重塑作业场景的底层逻辑,但也暴露了传统作业设计的脆弱性,如重复率过高、套路化严重等问题。光明网评论员指出,未来的教育应从知识的复现转向思维建构,锚定“提出AI解答不了的问题”,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心智能力。
上海新普陀小学东校校长寿俊梅表示,学校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重视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她强调,技术是工具,思维才是核心。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员汤林春也指出,AI工具应有所甄别地使用,特别是在高阶且复杂的作业中,可以利用AI快速搜集信息、整理思路的优势,但不应代替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在文学领域,学者们认为文学在反抗确定性、固化和程序化的东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谢有顺在《文学写作应与这个时代肝胆相照》中指出,文学通过不确定的审美,展示了世界可能具有的多元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面对日益固化的时代,文学应成为解构和重塑世界的重要力量。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家们提出了多项建议。一方面,通过文学教育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文学对确定性的反抗,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教育从知识复现转向思维建构。同时,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特别是在高阶且复杂的作业中,利用AI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深度学习能力。
在科技界,AI技术的发展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引入AI工具,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科技,了解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创造力。然而,专家们也强调,AI工具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工具,学生应亲自参与学习和探索过程,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已成为教育界、文学界和科技界的共同目标。通过文学教育、作业设计、AI工具利用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