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90年7月27日,文森特·梵高在一片玉米田中结束了自己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但他的艺术遗产却在一个世纪后意外地影响了一个面积仅0.4平方公里的深圳城中村——大芬村,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油画村。一群以仿制梵高画作谋生的画工,因《中国梵高》纪录片而广为人知,并开始了他们的精神觉醒之旅。
纪录片《中国梵高》令人难忘的一幕是,一群在昏暗的出租屋里临摹梵高名画的流水线画工。他们顶着酷暑,光着膀子,深夜赶工,然后随意躺在地板上休息,画布就是他们的床,卷起就是枕头。
赵小勇,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1972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因家境贫寒,他初中一年级便辍学,来到深圳闯荡,历经坎坷,最终在1996年落脚大芬村,成为一名画工。在大芬村的鼎盛时期,赵小勇曾一次性接到5000张梵高《鸢尾花》这样的大订单。据统计,当时美国市场上70%的油画行画来自中国,其中80%产自深圳。依靠这一行业,顶尖的画工月入过万。
然而,《中国梵高》纪录片改变了赵小勇的命运。从荷兰梵高美术馆回来后,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临摹工作,渴望创作自己的作品,一度陷入困境。今年1月,赵小勇在深圳举办了首场原创画展,尝试摆脱过去的身份。尽管画展设在一个相对冷清的产业园内,但他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为了深入了解赵小勇从画工向艺术家转型的过程,我决定前往大芬村与他见面。53岁的赵小勇,嗓音略带沙哑,穿着一件灯芯绒西装和牛仔裤,显得年轻而随性。他保留了过去的作息习惯,中午起床,把午饭当早餐吃。回忆起那些疯狂赶工的日子,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画画比做民工或建筑工人轻松且自由。
赵小勇的原创之路始于2014年的欧洲之旅。在梵高美术馆面对真迹时,他深感震撼,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临摹只是“失败”。回国后,他决心创作自己的作品,尽管初期仍受梵高风格影响,但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画下了画室系列和“赵小勇和梵高故事”系列,记录了大芬村二三十年的变迁和他与梵高的想象对话。
赵小勇的妻子早春也是一名画工,负责临摹梵高的《星空》。尽管生活琐碎且忙碌,早春一直支持丈夫的原创梦想。如今,夫妻俩的工作室分别专注于原创和临摹,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持。随着欧美订单的消失,大芬村的流水线画工时代已成历史,但赵小勇和早春等坚持原创的画家,正见证着这个村子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