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孩子真正的教育,在于父母的自我成长与榜样力量

2025-03-29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近期,一段由一名高中男生发布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人说的绝大多数话,孩子们都当成了耳边风,但你是否好奇,那真正被听进去的1%是如何发生的?”接着,他通过分享自己的三个亲身经历,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是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位男生提到,小时候妈妈总是要求他每天阅读半小时,但他总是提不起兴趣。直到他与两位热爱阅读的同学成为朋友,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开始接触并沉迷于《三体》、《生死疲劳》等文学作品,从而无痛地培养起了阅读习惯。

其次,是运动兴趣的激发。他提到,自己一直坚持学游泳,并非因为父母的强迫,而是源于父亲经常带他去游泳馆。看到其他人游泳,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游泳的好奇和热爱。

最后,是关于沟通方式的领悟。以前,他在与人发生冲突时,总是复制父母的行为——冷战、拒绝沟通。但哥哥的一次亲身示范,让他看到了主动道歉、积极沟通的价值,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沟通方式。

这位男生总结道:“孩子很难被教育,但容易被感染。”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许多家长自以为是的教育观。教育并非一场征服战,而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过程。

一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同样的道理。海边沙滩上,一只母蟹指责小螃蟹总是横着爬,不直着走。小螃蟹委屈地回答:“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这不禁让人反思,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是否应该先审视自己?

南开大学的齐善鸿教授也分享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位家长向他请教:“我家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念书?”齐教授反问:“那你们两口子喜欢念书吗?”家长不好意思地承认:“我们也不是很喜欢。”齐教授笑道:“你们都不喜欢念书,却希望孩子好好念书,这怎么可能呢?”

齐教授认为,养孩子就像腌咸菜,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而问题孩子则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父母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

蒙台梭利博士曾比喻,儿童就像吸水海绵,会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成长的路上,孩子最擅长的就是观察,他们会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作家刘继荣也曾在书中提到,自己因为忙于工作和家庭,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易。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听到儿子跟同学的对话,儿子哀怨的口吻竟和她一模一样。这时她才意识到,孩子可能不会长成你期待的样子,但一定会长成你本身的样子。

一个父亲平时喜欢喝酒,每天都会去酒馆喝一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正踩着他的脚印,兴奋地喊着:“爸爸,你看,这雪多厚呀,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呢!”这句话让父亲心头一震,他决定改变自己的路线,走向图书馆。从那以后,他渐渐改掉了喝酒的习惯,儿子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教育孩子时,一直秉承“先学爸,后学霸”的原则。他坚持每天早起写作,给女儿树立了勤勉上进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也变得勤奋好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多所名牌大学录取。

董宇辉在一次直播中提到,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感到焦虑。他建议,与其逼迫孩子,不如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尊重知识的氛围。在孩子学习时,父母可以做同样有价值的事情,比如看书、健身等。

董宇辉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父母在他学习时从不看电视,而是出去干活。他们告诉他:“你学习,你要成为优秀的人才;爸妈出去干活,替家庭分担,我们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家庭。”父母的勤奋和向上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

因此,作为父母,与其执着于“教”,不如用心于“育”。用环境浸润孩子,用行动示范技能,用榜样映射性格。只有当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时,教育才会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