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电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股模仿风潮曾盛行一时,众多厂商纷纷采取跟风策略,企图通过快速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来获得市场份额。然而,这种投机取巧的经营方式并未带来持久的发展动力,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创新与变革进程。
进入2025年,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海尔与美的,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市场策略,它们纷纷着手打造企业家个人品牌(IP),试图通过企业家的个人影响力来吸引消费者关注,进而转化为销量。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利用企业家的独特魅力,搭建起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直接桥梁。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便已成为家电行业的“网红”企业家,她亲自为晶弘冰箱代言,并通过直播等形式为格力旗下的空调、小家电及手机等产品引流。董明珠的成功案例,无疑为其他家电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打造企业家IP并非适用于所有家电企业。这一策略更适合那些具备独特企业文化和强大品牌实力的少数企业。尽管如此,它仍有可能成为推动部分家电企业转型和业务模式创新的契机。
在打造企业家IP的过程中,家电企业的掌门人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流量并非万能。它既是企业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成为负担。对于许多制造业出身的企业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需要更大的试错勇气和面对批评的宽容心态。
企业家IP的塑造,与制造标准化产品截然不同。企业家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因此,在打造过程中,应避免将其转化为“表演式”或“广告式”的形象,而应注重企业家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平衡。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渴望看到真实与真诚。那些精心设计和打造的企业家IP形象,往往难以赢得用户的信任。相反,企业家应通过与用户的直接、全面、持续的交互和沟通,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
董明珠作为家电行业的“网红企业家”,她的成功并非偶然。她频繁出圈并登上热搜,不仅为格力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还成为公司舆情引爆的“风口”。然而,这一过程中,董明珠也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包括谣言、指责和怒骂。这再次证明,打造企业家IP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打造企业家IP不仅是一项市场营销行为,更是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企业家将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相结合,成为连接内外、拉通上下的关键人物。因此,这一工作不应仅由市场部门或品牌公关部门承担,而应上升到更高的管理层级进行统筹和推动。
在塑造企业家IP的过程中,应避免过于单一的内容和硬性的产品、品牌广告植入。而应融入经营管理、生活、个人兴趣爱好等温情、软性的一面,使企业家形象更加立体和多面。然而,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家IP经营团队具备高度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
虽然打造企业家IP为家电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策略选择,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这一路径。家电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策略,以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