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河南某学校教室内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报道,在该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本应安静的上课时间,却传出了《小鸡恰恰舞》的欢快配乐。原来,这是老师为了惩罚四名迟到的学生,特意安排的一场“特殊表演”。这四名学生被要求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跳起这支网红舞曲。
对于这一做法,老师表示,这是一种新型的体罚方式,既能起到惩罚作用,让迟到的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活跃班级气氛。然而,当这段视频在网上流传开后,家长们的反应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家长对老师的这种惩罚方式表示赞赏,认为这种创新的方法值得推广。但另一部分家长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惩罚就是惩罚,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实际上,这种惩罚方式只是当前教育环境下,老师们面对“不敢打骂学生,又不能放任不管”的困境时,所尝试的一种新型体罚。除了罚表演节目,还有罚抄写、罚写检讨、罚值日等多种方式。尽管这些方式不打不骂,却依然难以让所有家长都满意。
在当今社会,老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又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正如一位老师所言:“现在老师能把书教好就不错了,育人真的谈不上。管吧,净惹麻烦;不管吧,又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近年来,因老师批评学生而引发的家校矛盾屡见不鲜。有的老师因为批评了几句调皮的学生,就被学生或家长找上门来,要求赔礼道歉,甚至面临丢失工作的风险。例如,齐齐哈尔一位张老师在维持课间秩序时,因纠正学生大声喧哗的行为而遭到顶撞和辱骂,最终被迫免职调离。
面对这样的困境,老师们往往选择明哲保身,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然而,这种放任不管的做法,其实是对学生最严厉的惩罚。它不仅让学生在学业上失去指望,更在成长上失去了管教。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孩子在学校最大的悲哀不是成绩差,也不是经常被批评,而是老师不再注视他,他做了什么都不会在意。”
教育学家孙忠育先生曾指出,现代教育之所以摒弃私塾,让孩子进入学校,是因为私塾是熟人关系社会里的产物,而现代学校是契约社会的产物。孩子们进入学校,就是要熟悉并遵守学校的规则,以便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然而,当家长们“努力”破坏学校的规则,将老师放在对立面时,只会让老师越来越怂,也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无法无天。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严格管教是对孩子的负责。然而,老师之所以不敢管、不能管,最主要还是因为家长舍不得管。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孩子是被宠溺成才的。因此,家长们应该与老师好好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已于2020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则首次明确了对于违规违纪学生可以实施惩戒,并细化了教育惩戒的具体措施和禁止实施的七类不当教育行为。这无疑为老师们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让他们在面对学生不良行为时,能够更加自信地行使自己的教育惩戒权。
总之,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尊重教育的本质,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有责任感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