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趋势的强劲推动下,数字人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革新与政策扶持,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全国两会期间,数字人技术成为热议话题。有代表创造性地将高度仿真且具备智能交互功能的专属数字人助手应用于政策解读和信息传播。例如,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张敏,利用数字孪生和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开发了与自己形象、音色完全一致的“数字人”。通过与DeepSeek等大模型的对接,该数字人能够进行智慧对话,显著提高了政策解读和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电信在AI、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长期布局。天翼云作为中国电信的国家云底座,已步入智能云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建设国产万卡智算资源池和通智超量一体化算力集群,成功解决了跨区域、跨主体、多种通智超量异构算力的调度难题,大幅降低了社会的用算成本。目前,中国电信自建和生态合作总算力已达2000P,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强大算力基础设施,为数字人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研发领域,众多企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新型数字人生成工具层出不穷,这些工具不仅支持肖像、半身及全身图片输入,还能结合音频生成匹配的动作。特别是非真人图片输入效果得到了极大优化。同时,多家企业在动作捕捉、多模态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突破,积累了数千套丰富多样的动作库,并积极申请相关专利,抢占技术创新高地。
政策层面同样传来利好消息。两会代表建议加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数据集开放,并探索安全可控的数据流通机制。这些建议为数字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数据支持。
从产业应用角度看,数字人技术已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养老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前瞻性布局。在智慧城市中,数字人担任智能客服,为市民提供全天候服务;在智能交通领域,数字人辅助交通管理,进行路况信息播报与疏导;在养老服务方面,数字人陪伴老人,提供健康咨询和娱乐陪伴等服务。一些企业更是致力于构建覆盖家庭、社区的多场景联合应用生态,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探索。随着大模型推理能力的增强,原生多模态融合技术有望成为推动智能终端产品创新的关键力量。
然而,数字人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技术迭代风险、数据安全政策变化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不容忽视。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数字人技术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将在多领域持续落地,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