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商平台上的AI生成商品图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众多消费者纷纷吐槽,表示自己购买的商品与图片上的展示大相径庭,有的甚至直呼“被照骗”。这类AI假图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对商家生态造成了不小的扰乱。
据消费者反映,这些AI假图在电商平台上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女装区域。一些商家利用AI技术合成商品图,虚构商品效果,抄袭原创款式,甚至篡改商品材质和功能,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判断商品的真实情况。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所购商品与图片上的展示存在明显差异,如色差、材质粗糙、版型不符等问题。
例如,在某电商平台上,一款中国风上衣的商品图被指为AI生成。整个商品链接中只有一张古装美女的图片,没有其他任何细节图或不同角度的展示。当消费者询问客服图片是否由AI生成时,客服坚称图片为实拍。然而,在评论区,不少买家晒出了自己购买后的实拍图,与商品图存在显著差异,纷纷表示“照骗”“做虚假宣传”。
除了商品图,一些商家的评论区也出现了AI造假的痕迹。有消费者发现,某些店铺的买家秀图片与商家图在衣服细节、人物动作姿势上惊人地一致,而与其他买家的真实评论图片则大相径庭。这种明显的AI造假行为,让消费者感到十分不满。
面对这一问题,电商平台也开始采取行动。淘宝率先宣布启动AI假图治理,明确认定AI假图的典型场景,如商品材质或款式不符、效果失真或夸大效果等,并上线识别模型进行全面治理。然而,治理效果仍需观察。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调查发现,目前淘宝平台上仍有不少商家使用AI假图,甚至一些买家秀也出现了AI造假的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AI生成款式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电商卖家在时尚业竞争中夺得先机,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何平衡AI技术应用和消费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电商平台需要思考和合规探索的重要课题。对此,有法律专家表示,电商平台应积极践行有关部门AI标识要求,对有AI生成的商家说明图片进行标识,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防止虚假广告。
社交平台上也频繁出现不符合物理逻辑的拙劣AI假图,如6个手指的模特、腾空出现在长椅上的手提包等,这些假图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损害了电商平台的信誉。因此,电商平台在加强治理的同时,也需要提高技术识别能力,从源头上拦截AI假图,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