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迎来了众多行业巨头的涌入,这一赛道变得愈发竞争激烈。从互联网巨头腾讯、京东、阿里巴巴,到家电业领军者美的、海尔,再到大型车企比亚迪、奇瑞,纷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布新产品或宣布重大举措。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人形机器人领域正从技术探索阶段向规模化布局阶段迈进。面对拥有综合优势的巨头们,初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何巨头们纷纷杀入这一领域?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陈指出,这既是技术迭代与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能够响应国家战略,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AI算法、传感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英伟达的Cosmos世界模型等技术突破,使得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用成为可能。
巨头们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拥有诸多天然优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创服中心事业部执行总裁魏明伟表示,巨头们在资金和科技成果孵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一些企业早已在机器人领域布局。例如,美的通过收购库卡获得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仍面临挑战。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指出,尽管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热,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路径仍不清晰。短期内,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如汽车制造、3C电子及物流仓储等场景。特斯拉的Optimus和优必选的Walker S系列已在汽车工厂和富士康工厂实现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安全性。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面对巨头的竞争压力,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李陈建议,初创企业应加大在具身智能算法、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同时,初创企业还需明确市场定位,专注于特定的细分市场或应用场景,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例如,针对教育领域开发具有教育功能的人形机器人,或针对医疗康复场景定制专门的辅助机器人。
尽管巨头们的进入给初创企业带来了压力,但魏明伟认为,这对行业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巨头的进入将提高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加快技术迭代速度,增加行业人才的流动性,对整个行业的向上发展具有显著的增进效果。同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行业的透明度增加,也对技术的壁垒和人才的留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