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启功谈书画鉴定:真伪之间,细节决定大不同

2025-04-18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在书画鉴定界,启功先生的名字如雷贯耳。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与书画鉴定专家,他的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启功,字元伯,一作元白,乃满族爱新觉罗氏之后裔,雍正帝的九世孙,不仅精通古典文学与古文字学,还曾在辅仁大学执教,其学术造诣令人敬仰。

书画伪作自古以来便屡见不鲜,历史上不乏鉴别真伪的大师。从梁武帝请陶弘景鉴定王羲之字迹,到唐代的褚遂良、宋代的米芾父子、元代的柯九思、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安岐,直至现代的张珩先生,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在书画鉴定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鉴定书画并非总是直观明了。启功先生曾提及康有为的一段趣事:有人携字画求题,康有为幽默地写下“未开卷即知为真迹”,引得旁观者哄堂大笑。原来,求题者只是附庸风雅,康有为不便直言其伪,便以玩笑方式暗示藏者,这种“心照不宣”的鉴定方式,堪称文物界的一段佳话。

当然,也有未开卷便能识破伪迹的例子。如果有人拿来数幅颜真卿大屏,无需打开便能知其真伪,这样的例子同样不少见。

启功先生在鉴定过程中,曾发现两件古法书的破绽,均源于一个“某”字。这个“某”字,在古代用作代称,当不知一人姓名或一物名称时,便以此字代替。然而,在后世的运用中,“某”字却引发了不少纠葛。

在古籍中,第一人称自称作“某”的,往往是旁人记述。但不知何时起,有人开始自称“某”,如“我张某人”、“我李某人”,这并非避讳其名,而是习而不察,成为了惯例。清代诗人王士禛在给林佶的书札中,便以“士○”代替自己的名字,这种自讳其名的做法,在当时颇为流行。

米芾,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与鉴赏家,他好随手记录所见古代法书名画。然而,启功先生却发现了一部伪作《宝章待访录》。在这部伪作中,米芾提到自己时,均用“某”代替,而非其真名“芾”。启功先生推断,这很可能是米氏子孙所抄,因为米芾的真迹中,自称各处均作“黻”或“芾”。

另一件引人关注的伪作是南宋张即之的《汪氏报本庵记》。此作曾被收入《石渠宝笈》,并刻在《墨妙轩帖》中。然而,启功先生却发现,文中遇到撰文者自称名处,都作“某”。经过考证,启功先生与友人徐邦达先生发现,这个“某”字原来是楼氏子孙代替“钥”字用的。这一发现,终于揭开了这件似真而假的张即之墨迹之谜。

在书画鉴定中,古画名款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一幅宋代雪景山水,山头密林丛郁,风格酷似范宽。然而,画中一棵大树干上却不知何时何人写上“臣范宽制”四个字,这无疑是画蛇添足。因为范宽只是他的诨号,其真名为范中正,字中立。这种在画上随意添加名款的做法,往往会导致误判。

书画鉴定不仅关乎作品本身,还与著录、历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启功先生通过多年的鉴定实践,深刻认识到古代书画的真伪并非一概而论,“著录”书也需审慎对待。因为著录中也可能误收伪作或冤屈佳作。因此,在鉴定古书画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启功先生的鉴定生涯充满了智慧与洞见,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鉴定经验和学术财富。在欣赏古代书画时,我们更应铭记启功先生的教诲,以审慎的态度去鉴赏每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