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温婉风光中,钱塘江畔响起了美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入,美育议题在各大校园内逐渐升温,成为教育工作者热议的焦点。
面对美育这一话题,有人视其为“锦上添花”的附加任务,也有人对其量化考核表示质疑。然而,这些误解掩盖了美育的真正价值。美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们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及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一种内在的感觉,是让人在四季更迭中感受“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的细腻与美好。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蔡元培的“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始终是人格塑造与心灵滋养的基石。
在杭州师范大学,全国首家全日制美育学院——叔同书院的成立,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着美育的田野。这不仅是对“美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的响亮回答,更是以改革者的勇气,对美育进行的一次深刻探索。
美育的重要性,在于其“无用之大用”。回望历史,1913年的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首任校长经亨颐的倡导下,李叔同先生点亮了中国现代美育的第一盏明灯,将美术、音乐置于与国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为西湖边播下了“艺术即生活”的种子。今天,当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当“内卷”、“焦虑”成为年轻人的常态,美育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教会人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持精神的独立与丰富。
美育的“无用之用”,在于它让人在喧嚣中寻觅宁静,在功利中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它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建设者。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宋韵美学的展现惊艳了世界;在杭师大的公益项目中,美育志愿者用艺术为留守儿童带去温暖。这些无法用GDP衡量的价值,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塑造“完整的人”。蔡元培先生曾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世界的贫瘠成为新的问题。社会对美的需求空前高涨,国风音乐、博物馆热等现象背后,折射出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培养“工具人”,还是塑造“完整的人”?
面对“快餐文化”的冲击,高校如何以系统性的美育实践来应对?答案在于坚持科学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三位一体”的大美育观,构建多维度、跨领域、渗透式的美育教育体系。在杭师大,理工科学生能在昆曲中感受传统韵律,师范生能在乡村美育实践中触摸社会温度。这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模式,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让美育从“小众兴趣”变为“大众素养”,从“技能培养”升华为“生命教育”。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美育关乎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美育精神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当年轻一代能够深入理解《千里江山图》中的宇宙观、昆曲中的生命情调时,文化自信便有了深厚的土壤。美育学院不仅是教学机构,更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地。
在杭州,全民美育的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国家版本馆的晨昏光影到运河畔的社区美术馆,从钱塘江畔的亚运场馆到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美育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全民参与的美育实践,不仅激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更增强了对文化根脉的认同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杭师大美育学院(叔同书院)的成立,不仅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教育实践的探索。它让“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美育的火种在新时代形成燎原之势。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美育成为通往精神丰盈的重要路径。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美的滋养与指引都是获得幸福与走在时代前列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