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所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宣布对研究生学制进行调整,特别是延长专硕的学习年限,这一变动引起了广泛关注。
宁波大学率先行动,发布了关于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变更公告。其中,法律(法学)专业的学制从原先的2.5年延长至3年,这一变化适用于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学生。紧接着,华中师范大学也发布了公告,宣布自2026年起,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将从2年调整为3年。
江西财经大学同样不甘落后,其发布的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通知显示,应用统计和金融两个专硕专业的学制将由2年调整为3年。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也相继宣布了类似的学制调整计划。中央民族大学的应用统计专业、吉林师范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和金融专业,以及南昌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制均延长至3年。
这一系列学制调整的背后,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09年以来,专硕学制多为2至2.5年,而学硕则统一为3年。专硕以其侧重于实践、应用和技能的特性,以及较短的学制,吸引了大量考研学子的青睐。然而,随着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少高校和专家认为,二年制专硕的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延长学制成为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达到了135.7万人,在学研究生人数更是高达409.5万人。与2017年的80.61万人相比,7年间招生增幅达到了68.3%。这一快速增长的趋势,使得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指出,当前许多专硕专业仍偏理论,实操能力欠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延长学制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种保障。然而,他同时强调,除了延长学制外,探索专硕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同样重要。许多高校在专硕和学硕的课程设置、培养内容和方法上区别不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在学制调整的同时,还需要对专硕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优化。
此次学制调整,无疑将对未来的研究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这也为广大考研学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深化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