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商业舞台上两大巨头——小米与格力,各自的发展轨迹引发了广泛关注。曾经,小米凭借高性价比手机迅速崛起,雷军与董明珠那场轰动一时的十亿赌约更是将两家企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而,时过境迁,小米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后,其发展之路却显得坎坷不断。近期,中国汽车质量网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质量排行榜上,小米SU7竟垫底,这一消息无疑为小米汽车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小米SU7自上市以来,尽管拥有巨大的流量和粉丝支持,但故障频发的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制动性能受限、前方防碰撞辅助受限等警报频发,到刹车系统疑似失灵,再到智驾系统误识别导致车辆急刹等事件,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特别是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撞上护栏后起火,导致3名乘客不幸遇难的事件,更是将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此次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担忧,也让小米汽车的产品质量再次受到了广泛质疑。
与此同时,格力在董明珠的带领下,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格力始终坚持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建立了系统化的质量管控机制,对进厂零部件实施全流程、全项目检测,确保供应链产品品质稳定可靠。格力还推出了超长质保政策,成为了行业内唯一有此售后承诺的企业。
在创新方面,格力同样不遗余力。从打破日本技术垄断的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到自主研发的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再到数控机床技术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会上拿下金奖,格力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相比之下,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探索显然并不顺利。面对频繁的质量问题和公众的质疑,小米需要深刻反思并加大在质量管控和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只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重塑品牌形象,小米才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真正的逆袭。
回顾雷军与董明珠的十亿赌约,虽然小米在初期未能赢得这场赌局,但真正的较量并不在于一时的输赢。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里,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坚守对产品品质的敬畏之心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