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高校招生季的临近,考生及家长们的目光纷纷聚焦于志愿填报这一关键环节。如何科学、理性地做出选择,成为摆在众多家庭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深入理解志愿填报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考生家长还需细致审视专业的“冷热”变化,这其中包括对专业领域性、相对性及周期性的全面把握。选择合适的大学与专业,不仅关乎学子们的学业道路,更紧密联系着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做法断不可取。
为了帮助考生家长科学认知专业的“冷热”,天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刘坤提供了专业见解。他指出,从选拔录取至学生培养,再到职业发展,这一全链条视角下,大学的选择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缘结构、深造空间及就业方向。在择校时,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历史积淀、发展速度、师资力量及科研水平等关键要素。
在专业选择方面,我国现行的本科专业管理体系由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个层级构成,共涵盖13个学科门类、93个专业类、845个专业。明确这一体系,有助于从整体视角审视各专业,避免片面认识。其中,“工学”作为体量最大的学科门类,多年来热度不减,培养了大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师。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社会对高端化、智能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变化也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方向。它旨在通过设立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以及推动专业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即便在工学这一热门领域内部,各专业类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电类专业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而备受追捧,而传统机械类、土建类、化材类专业则相对遇冷。事实上,这些看似“冷门”的专业,往往在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基础性、战略性的角色。
专业的“冷热”变化还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才再次成为热门专业。类似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十年前曾被视为工具性专业,报考热情不高,但就业率及起薪却十分可观。如今,该专业的热度已今非昔比,但其专业内核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面对专业的“冷热”变化,考生及家长应坚持兴趣导向、需求牵引、发展眼光的原则。认识自己、明确兴趣所在;洞察国家战略需求及市场发展趋势;保持战略定力,不被舆论左右,不被一时的“冷热”所迷惑。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我”中实现个人“小我”的抱负,才是志愿填报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