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速度与困境的双重奏鸣曲
在造车领域,小米以其惊人的“小米速度”震撼了业界。北京亦庄工厂内,机械臂以每76秒制造一辆车的效率,打破了行业自动化生产的纪录,将特斯拉Model 3的90秒/台以及行业平均的120秒/台远远甩在身后。然而,这组光鲜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产能地狱”。
二期工厂的建设堪称极限冲刺,于2025年6月23日提前40天竣工,随后在8月迅速将产能爬坡至8000台/月,目标直指年底的15万辆年产能。然而,这一过程中,工人的招聘条件却引发了争议,要求“日工作11小时,接受三班倒”,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猝死模式”。
小米在供应链上的豪赌同样引人注目。为了压低成本,小米预付宁德时代3年货款,成功将电池成本降至984元/kWh,比比亚迪低了18%。同时,小米强推前翼子板一体压铸技术,尽管良品率仅有65%,但仍坚持量产,导致早期SU7车主频繁投诉“车身异响”,占比高达32%。
在效率与风险的平衡木上,小米的表现喜忧参半。单车研发工时方面,小米SU7仅为2178小时,远低于特斯拉Model 3的3890小时和行业均值的3500小时。然而,在自动驾驶路测里程上,小米SU7的200万公里却远远落后于特斯拉Model 3的48亿公里和行业均值的1.2亿公里。尽管工厂自动化节拍方面小米占据优势,但自动驾驶技术的短板却不容忽视。
订单狂欢的背后,小米也面临着专利狙击与用户博弈的双重压力。2025年新上市的SUV车型YU7在18小时内狂揽24万订单,但SU7却仍积压了15万辆未交付。理想汽车对小米的专利狙击,以及小米在电池领域与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的技术博弈,都让小米的造车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黄牛炒作导致的订单溢价流通,以及购置税减半政策到期后的潜在退单风险,都让小米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雷军提出的“不可能三角”——成本、质量与速度之间的撕裂,在小米造车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SU7硬件毛利率被压至1%,靠软件服务盈利的模式在YU7上以25.35万的起售价却每辆车亏损超3万。2025年Q2财报显示,汽车业务单季亏损扩大至47亿元。同时,质量隐患与信任危机也随之而来。SU7因NOA系统AEB响应延迟导致的事故,让小米的股价单日暴跌10%,也引发了公众对小米造车质量的广泛质疑。
在全球化困局中,小米同样面临着先保产能还是先攻技术的艰难选择。雷军宣布2027年启动出海计划,但国内产能已排至2026年底。小米在德国纽北旁设立研发中心,试图用“性能标签”打破“性价比=低端”的认知。然而,供应链全球化滞后的现实却让小米的出海计划充满了挑战。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仍依赖国内供应商,若要在2027年出海,小米需在2年内重建海外供应链,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已在欧洲布局多年。
小米造车的故事,是一场用300天押注的赌局。在这场赌局中,小米展现了其惊人的速度和决心,但也暴露了其在造车领域的经验不足和技术短板。最终考验小米的,不是速度,而是对汽车行业本质的敬畏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