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关于2025年高考的数据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揭示了不同地区考生面临的巨大差异。
数据显示,北京市拥有5.3万名考生,却能享受到26所“双一流”高校的丰富资源,985高校的录取率高达42.3%。相比之下,河南省的130万考生却只能为争夺区区1所211大学的名额而激烈竞争,985高校的录取率更是低至1.1%。而在西藏,考生只需达到32.8%的录取率即可入围本科线,这一分数线甚至比河南省低了205分。
张雪峰进一步阐述了高考的“公平论”。他强调,高考的公平在于其规则的透明性,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他举例说,四川考生刘峡君虽然只考了462分,但由于她是国家级运动健将,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成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争抢。这并非特例,而是政策与个人努力的完美结合。
然而,张雪峰也指出,尽管规则透明,但不同地区的考生起点却大不相同。数据显示,北京高中生的人均经费是河南的2.3倍,优质师资的覆盖率也远超河南等城市37个百分点。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河南农村考生进入985高校的概率仅为城市考生的四分之一。
“公平不是起点相同,而是规则相同。”张雪峰坦言,“北京的孩子可能生在罗马,而河南的孩子需要跑赢130万人,但至少他们知道,只要分数够高,清华大学的大门就会为他们敞开。”
分数在高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它并非唯一的路径。张雪峰建议,考生们应该认识到,除了普通高考之外,还有职校、艺考、高水平运动员等多种选择。这些选择同样需要分数作为入场券,但每条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规则也在不断变化。从“考知识”到“考能力”,这一转变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张雪峰提醒考生们,分数膨胀只是教育改革的阵痛期,未来需要更多关注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杭州二中的考生小张为例,他在物理实验中因操作规范而多得了8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能力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同时,广东、北京等地试点的物理实验操作计入总分政策,以及职校“3+4”本科班既能学技术又能拿学历的模式,都预示着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成为未来高考的新趋势。
张雪峰最后强调:“高考的公平在于规则的透明和机会的均等。不是你的孩子不够聪明,而是他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赛道,并用正确的方法去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