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Manus创始人详解“折戟”中国始末,智能体赛道未来何在?

2025-07-20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AI智能体领域的黑马Manus,曾以其创新的技术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近日这匹黑马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挫折,其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在一篇长博客中,首次深入剖析了这次起伏背后的技术挑战与经验教训。

季逸超在长文中透露,Manus团队在创业初期就面临了一个关键抉择:是自主研发大模型,还是基于现有的开源或商业大模型进行上下文工程,以构建智能体。鉴于之前创业中从头开始训练模型的惨痛教训,以及GPT-3和Flan-T5等前沿模型的迅速崛起,Manus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一决策使得团队能够更快地迭代产品,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技术难题。

季逸超详细分享了Manus在智能体研发过程中的一系列实操经验。他强调,KV-Cache的命中率对于智能体的性能和效率至关重要。为了提高缓存命中率,创业者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保持提示前缀的稳定、确保上下文仅追加不修改、明确标记缓存断点等。他还提到了避免动态修改工具列表、使用文件系统承载持久上下文、保留错误日志等关键措施。

尽管Manus在技术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远未达到预期。从一夜爆火到撤离中国市场,Manus的历程充满了争议和猜测。对于裁员、迁址新加坡等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季逸超的长文并未进行直接回应。但据业内人士分析,Manus最初就瞄准了海外市场,其核心基础是美国的Claude大模型,这或许是导致其在中国市场遭遇挫折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Manus撤离中国市场的同时,AI智能体赛道却迎来了不少新进展。OpenAI推出了全新的ChatGPT智能体系统,能够完成多步骤复杂任务;Kimi也发布了万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K2,旨在为下一代智能体提供通用认知引擎。这些新技术的涌现,进一步加剧了AI智能体领域的竞争。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纯智能体创业公司如何在市场中立足,成为了摆在Manus等创业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尽管Manus在中国市场遭遇了挫折,但其在智能体研发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无疑为业内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随着各AI巨头发力智能体产品商业化,AI智能体赛道的未来仍然充满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