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的悠久历史中,笔墨的使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逐渐从单纯描绘物象的工具,转变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元素。这一转变的萌芽,可追溯至13世纪末的元代初期,特别是在赵孟頫等画家的作品中,笔墨开始展现出超越形似的独特魅力。
赵孟頫等人的创作理念,标志着笔墨不再仅仅服务于物象的再现,而是成为了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语言。尽管这一变化常被传统上称为“书法入画”,但实际上,它与书法中的笔墨运用并无直接借鉴关系,而是在“非写形”的层面上,两者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与共鸣。这一趋势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文人画家对此推崇备至,就连职业画家也以掌握笔墨的表现力为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末,笔墨的中心地位愈发凸显,形成了所谓的“笔墨中心主义”。董其昌提出的“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的观点,正是这一趋势的巅峰体现。此时,笔墨已经彻底摆脱了描绘物象的功能性束缚,成为了绘画中的核心要素。
董其昌所代表的笔墨观,呈现出一种近似抽象主义的倾向。在这种观念下,笔墨的形式本质超越了物象的束缚,甚至具有“反写形”的特点,成为了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所在。笔墨虽然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但本质上都在追求一种最根本的完美形式。这种追求可以通过师法古人和学习自然两条途径实现,但最终目的并非模仿外表形貌,而是体悟自然的内在生命,并将其融入笔墨的形式之中。
石涛在其《画语录》中提出的“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正是对这种笔墨观的生动诠释。一旦掌握了这种理想形式,画家便能够创作出与造化创造生命相呼应的作品,从而超越时空的限制,与古代名家进行平等的对话。
石涛的作品如《横塘曳履图》和《苦瓜和尚书画册》等,也是这一笔墨观的生动体现。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石涛对笔墨形式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更传递了他对自然生命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