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一股不同寻常的风潮席卷了教育领域。传统985、211和双一流名校的光环似乎不再如往日般耀眼,被一批新兴研究型大学悄然掀翻。
福耀科技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高校成为考生们的新宠。据报道,福耀科技大学首期本科生已集结完毕,其中不乏高分考生。一名考生以669分的高分毅然选择了福耀科技大学,而这个分数足以让他轻松踏入众多985名校的大门。
在广东地区,南方科技大学同样展现出强劲势头,其物理类投档线一度超越了老牌985名校中山大学。这一系列变化不仅令人咋舌,更折射出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的新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清华等传统名校在招生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河南的高考状元,以724分的惊人成绩放弃了清华大学,转而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这一选择无疑给传统名校敲响了警钟。
考生们对于志愿填报的态度转变,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就业前景的深切关注。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学生和家长愈发看重学校的就业导向和实际出路。有人调侃道:“前两年,北大护理也是北大;现如今,北大护理也是护理。”这种现实而无奈的态度,反映了年轻人在就业压力下的清醒与务实。
不少考生甚至在高考结束后就开始为未来的就业铺路。有的提前准备考公,有的则抢报针对大一新生的新型“暑期班”——大学生涯规划,以期在大一开学前就明晰未来的内卷通关路线。大学期间的内卷现象愈发严重,绩点、综测、评奖等各个环节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然而,在这样的内卷大潮中,也有大学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出路。晓琪是其中一员,她在大学四年间因学业和就业压力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治疗和自我调整后,她终于意识到,那些外在的压力不过是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她开始投身于志愿活动,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林悦则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她为了满足保研需要的绩点和综测,将自己的时间网格化,最终身体不堪重负。在保研结束后,她不得不面对频繁的疾病困扰。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她逐渐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向内的建立,而非向外的寻取。于是她开始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陈宇的故事同样引人深思。他在大学期间始终抱有负罪感,总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然而,在偶然的一天里,他看到了一个TED演讲,演讲中的话触动了他。他开始尝试放慢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尽管现在依然会为绩点焦虑,但他已经敢于停下来休息,敢于去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汹涌的内卷浪潮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出路。关键在于敢于重新定义何为“值得”的生活,并在与自我、与环境的持续对话中,寻得那份不被外界喧嚣所裹挟的内心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