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电半年报揭晓:业绩增长放缓引发关注
近日,海信家电发布了其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收493.4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20.77亿元。尽管这两项指标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分别增长了1.44%和3.01%,但增速的显著放缓还是引起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美银证券对海信家电的评级进行了下调,由“买入”降至“中性”,目标价也从30.4港元大幅削减至24.9港元。这一系列变动无疑给海信家电的股价带来了压力,公司的人事调整也随之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海信家电宣布,胡剑涌将不再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和总裁职务,这一职位将由现任董事长高玉玲兼任。这一人事变动引发了外界对海信家电未来发展的诸多猜测,不少投资者质疑公司是否将未来的发展重任押注在了高玉玲身上。
自高玉玲于2024年11月21日出任公司董事长以来,海信家电的股价累计下跌了13.53%,市值蒸发了55.68亿元。这些数据无疑给高玉玲的管理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从行业层面来看,上半年家电市场整体呈现出上行趋势,但海信家电的增速却明显落后于同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6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了30.7%。相比之下,海信家电的增速显得相形见绌。
具体来看,一季度海尔智家、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增长率分别为14.7%、20.49%和14.14%,而海信家电的增长率仅为5.76%,到半年报时更是进一步下滑至1.44%。在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同行业绩飙升,海信家电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信家电的业绩增长主要依赖于境外业务,国内业务甚至出现下滑。而国内业务的毛利远高于海外业务,这无疑加剧了公司的盈利压力。
上半年,海信家电的国内业务收入为252.49亿元,同比下滑0.31%;海外业务收入为204.51亿元,同比增长12.34%。国内业务掉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与海尔、美的等同行相比,海信的暖通空调和冰洗产品占总营收的比重过高,达到了79.22%。
尽管海信的这两项产品在技术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家电行业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市场内生需求不足。想要刺激消费者,需要完善产品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然而,海信在这方面显然落后于行业。
海尔智家早在2019年就更名为“海尔智家”,并推进物联网智慧家庭生态品牌战略的实施。美的虽然生态建设一般,但凭借小家电补充了品类的不足;格力电器也将终端门店转变为了“健康家”主题。这些巨头或布局早、品类多,或反应迅速、转向快,都能在保住份额的同时实现持续增长。
相比之下,海信家电在生态建设方面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小米、华为等跨界玩家涌现的情况下,海信更需要用全新的生态模式来应对市场的挑战。
面对业绩增速下滑和人事调整的双重压力,海信家电似乎希望通过一系列变革来改变现状。然而,在投资者中,有不少激进的股民对半年报的表现表示不满,认为新任董事长兼总裁高玉玲应该为此负责。
客观来说,海信家电的问题主要在于战略方向暂时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玉玲上任不到一年,不能将上半年的业绩增速下滑完全归咎于她。但不可否认的是,海信家电确实需要改变经营逻辑,不仅是产品层面,还包括营销层面。
高玉玲作为管理学硕士,历任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中心副总监、公司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等职务,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她牵头主导了海信集团的多项海外并购业务,在成本管理上精打细算。然而,财务出身做一号位并不总是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判断市场走向并制定出有效的经营策略。
回望胡剑涌时代,他为高玉玲打下了不错的底子。在高玉玲上任之前,海信家电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作为职业经理人,胡剑涌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身先士卒地冲到业务第一线做直播、打造企业家IP等方面,经理人往往缺乏这种使命感。
此次人事变动中,空气事业部总裁殷必彤当选为公司第十二届董事会职工代表董事。殷必彤曾在美的集团担任多个高级职务,具有丰富的家电行业经验。然而,从他的就职位置来看,似乎还是局限于传统项目,如空调和洗衣机等。这不由得让人发问,殷必彤在美的的经验能否为海信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在当今的家电行业,生态建设已成为关键。海信家电如果想要赶上行业巨头并甩开小米、华为等跨界玩家,就需要加强生态建设,形成品牌势能。然而,从目前的人事调整来看,海信家电似乎更注重加强传统业务的长板,而非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