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与科技交汇的前沿,一位创业者的故事正激励着无数人。薛素文,一个怀揣着让农业更加时尚与科技化的梦想家,于2016年踏上了创业征途。他的手中没有现成的商业模式,只有一句看似玩笑却充满决心的话语。
九年时光流转,这句梦想的话语已化作现实。薛素文带领的农信互联,作为数智农业领域的佼佼者,其核心子公司“农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猪联网”平台,在畜牧产业数字化市场中占据了超过35%的份额,稳居行业榜首。2024年底,公司更是获得了近3亿元的融资。
薛素文的创业之旅从“猪联网”起步,他最初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客户管理养猪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范围从生产管理扩展至线上交易场景,再进一步拓展至全产业链的数智化服务。薛素文感慨,如今改造农业的工具愈发多样,从互联网到大数据、AI大模型,再到机器人,每一步都让他感到兴奋与无限可能。
基于AI的数智增值服务,农信互联的客户续费率显著提升。薛素文表示,前几年客户的续费率大约在75%左右,而现在已提升至87%,这其中数智增值服务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薛素文分享了养猪等产业的新兴机遇,以及在AI、机器人新技术冲击下,产业的最新应用实践。以下是他的一些精彩观点:
关于养猪产业的刚需,薛素文指出,猪场最大的需求是降低成本,具体而言,就是利用数智技术与平台的力量,让猪场的猪多生、少死、早出栏。
对于养猪产业是否能采用烧钱补贴的策略,薛素文坚决反对。他认为,烧钱补贴只会带来一时的虚假繁荣,没有持续的续费率。
当被问及养猪产业的需求能否复制到其他产业时,薛素文表示,与养殖相关的产业,如家禽、反刍动物(牛羊)以及水产等,都容易复制。
在谈及大模型对养猪产业的实践价值时,薛素文提到,以往为客户提供报表与指标,但客户往往难以理解或抓住重点。而现在,大模型可以直接帮助客户拆解或推理相关数据,并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甚至帮助客户执行方案。
对于机器人在养猪产业中的实践价值,薛素文认为,机器人能够部分替代人力,是从经验型养殖到数智化经营的关键转折点。他强调,机器人无需做成人形,实用最重要。例如,在母猪查情、巡检猪场、智能盘估、智能饲喂以及疫苗注射等方面,机器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减少人员接触。
薛素文还分享了创业过程中的挑战与感悟。他表示,创业初期没有成熟的产品与商业模式,完全靠一股热情支撑。几年后,团队、产品与市场逐渐稳定,但疫情期间,公司收入增长不达预期,人员被困,许多签好的单子无法落地,压力巨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薛素文从未后悔过创业的决定。他坚信,这趟经历是宝贵的。同时,他也庆幸自己能够熬到现在,见证并参与了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