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官方再次重申:不会推出“已读”功能
近日,关于微信是否会推出“已读”功能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8月7日,微信派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微信为何坚守“未读”底线?》的文章,明确指出微信自诞生以来便没有“已读”功能,且未来也不会添加此功能。
这一表态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热潮,话题#微信拒绝已读功能#与#微信旨在减轻社交压力#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焦点。
“已读”功能,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接收者查看信息后,系统会向发送者反馈这一状态。该功能最早由加拿大黑莓公司于2005年推出,随后在电子邮件、办公平台、社交平台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它能提高消息传达效率,节省等待时间,但并非所有人都对其持欢迎态度。
事实上,在一项关于“最不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功能”的投票中,“显示消息已读”以43.56%的占比高居榜首。那么,为何这一看似实用的功能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呢?
微信早在2018年就通过“微信公开课”解释了其不推出“已读”功能的原因:希望为用户提供无负担的社交体验。而“已读”功能之所以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前台”与“后台”界限。
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协调“前台”与“后台”行为来塑造自我形象。而“已读”功能则将原本隐秘的“后台”推到了“前台”的聚光灯下,导致无形的社交压力产生。当信息接收者显示“已读”却迟迟不回复时,发送者往往会感到失望和沮丧,自尊心受损;而接收者则可能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剥夺”,尤其是在办公软件上,这种感受尤为强烈。
“已读”功能就像一个实时的监视装置或倒计时按钮,让人们的自我时间被压缩,精神压力倍增。幸运的是,随着用户呼声的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开始将选择权交还给用户,不再强制开启这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