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隐藏着一处传承数百年的艺术瑰宝——玉成号年画坊。这里,一幅幅色彩斑斓、笔触精致的年画犹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驻足欣赏。
近日,参与“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媒体记者们走进了玉成号年画坊,探寻杨柳青年画历久弥新的秘密,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年画坊内,73岁的霍庆顺,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画庄”的第六代传人,向记者们娓娓道来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与特色。据他介绍,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朝,繁盛于清朝,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漕运的繁荣,杨柳青成为了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年画艺术也随之蓬勃发展,一度呈现出“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盛况。
霍庆顺自幼学艺,一生致力于杨柳青年画的研究、传承与创新。他认为,年画不仅是中国人迎接新春的象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寄托。杨柳青年画之所以深受欢迎且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紧密贴合了百姓的心声与期盼。
“年画是伴随着年的到来而出现的,它代表着期盼、祥和与喜庆。”霍庆顺说,“杨柳青年画就是期盼的年画,老百姓心里想什么,杨柳青年画就画什么。”
以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莲年有余》为例,画中胖乎乎的娃娃手持莲花,怀抱大鱼,笑容满面,整幅画寓意着儿女双全、家庭和睦、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
霍庆顺介绍,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分为娃娃类、仕女类、民俗类、民间故事类、神像类等五大类,每一大类下又可细分为数百种样式。这些年画不仅雅俗共赏,还具备文化教育功能,通过直观的画面讲述故事,传递是非善恶的价值观。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霍庆顺表示,年画是时代的产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他强调,既要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的新年画,又要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入新时代、新元素,让年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