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夜幕下,31岁的郇山(化名)与他的妻子正经营着一家别具一格的“移动烧烤店”,将曾经的互联网生涯转换为如今的烟火人生。
郇山曾是国内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享受着格子间里的高薪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业务调整”让他和众多同事不得不面对离职的现实。更令他心寒的是,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年龄门槛,让他深刻体会到互联网行业“青春饭”的残酷。
每天清晨,郇山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烧烤调料、腌制烤串。厨房里,他熟练地处理着食材,每一块砧板都分门别类,确保生熟分开。傍晚时分,他推着装满食材的手推车前往熟悉的摊位,点燃炭火,开始迎接顾客的到来。
烤炉旁,郇山的手法娴熟而富有节奏感。他将肉串架上炭火,手腕轻巧一抖,甩掉多余油脂,再撒上秘制调料,刷上酱料。浓郁的肉香与烟火气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创业初期,郇山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从最初对天气的担忧,到后来对食材和调料的不断摸索,他像“打怪升级”一样积攒着经验。他的妻子王女士也是他坚实的后盾,从考察夜市、设计摊车到操办家庭试吃会,处处都有她的身影。
如今,郇山的烧烤摊已经小有名气,特色大油边更是成为了每桌必点的菜品。他的顾客中不乏回头客,他们被这里的美味和人情味所吸引。郇山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久违的踏实与喜悦。
虽然每天与炭火油烟为伴,但郇山觉得这是值得的。他重新找回了劳动的具象意义,也体会到了创造价值的快乐。他不再像在互联网公司时那样被KPI所束缚,而是可以自由地与顾客交流,根据他们的反馈不断改进菜品。
郇山的故事在杭州这座数字经济之都并不孤单。像他这样的“烟火创客”正逐渐增多,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新职业的多元可能。当国家为新职业“正名”,“孔乙己的长衫”不再是桎梏,每个人都可以在新的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对于郇山来说,烧烤摊不仅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在这里,他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和喜悦,也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他相信,只要用心经营,这个小小的烧烤摊一定能够迸发出更加丰盈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