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一段关于水果价格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相关报道,余惠勇在一段视频中表示,商业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种则是教育消费者成熟。他强调,百果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而不是迎合消费者。这一言论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众多网友对余惠勇的言论表达了不满,认为百果园似乎有些“高傲”。有网友调侃道:“百果园这是要教育消费者吗?那我们可得小心了。”还有网友质疑:“到底是谁在吃百果园的水果?作为消费者,我需要被教育吗?”
随着这段视频的广泛传播,“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百果园董事长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等相关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榜。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百果园价格的关注,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者、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消费者心中,商家与自己是平等的买卖关系,而“教育”一词则带有一种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俯视感。柏文喜指出,当下消费者最在意的是被尊重和选择权,余惠勇的言论无疑否定了消费者的个人品位与判断力。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被二次剪辑,情绪被进一步放大,使得消费者对“被教育”的反感更加强烈。
柏文喜还表示,“顾客至上”是商业的铁律。在信息充分、选择充分的竞争环境中,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商家必须尊重消费者的需求、情绪和评价权。他认为,消费者并不拒绝“被科普”,但拒绝的是“被教训”。因此,“教育”可以存在,但必须以服务者的姿态、用共创的语言来完成。
对于百果园而言,柏文喜建议其进行一次“危机公关+产品透明”的双修复。在公关层面,由董事长本人出面,用口语化的视频道歉并解释原意;在产品层面,开放果园直播、检测数据,以消费者“看得见的标准”来增强透明度,从而将“教育”转变为“透明”。
最后,柏文喜提醒所有企业高管,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句内部语境的话都可能被公之于众并引发广泛讨论。因此,高管发言的第一准则应该是尊重消费者,将消费者视为平等的对话者,而不是下属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