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热度持续攀升,从各类赛事到行业大会,其身影频繁亮相。在亦庄地区,松延动力机器人和宇树机器人等企业活动不断,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态势。
在资本市场上,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备受追捧。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年内涨幅高达41.92%,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尽管市场热情高涨,但业内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持谨慎态度。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位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应用场景的拓展。
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在运动控制和平衡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大脑”的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这导致人形机器人更多只能提供娱乐和情绪价值,而在实际应用中的投入产出比较低。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从硬件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和灵巧手等硬件已足够先进,但软件层面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尚不完善。目前业界已找到合适的技术方向,但尚未有人成功实现。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决策和规划,而“小脑”则负责运动控制和平衡。与当前的语言类大模型相比,人形机器人需要处理的是物理世界的复杂信息,技术难度更高。据国金证券研报称,当前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仍处于L2级,仅能在特定场景下完成预设指令。
由于“大脑”能力不足,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受限。多位受访者表示,当前多数机器人仅能在短程任务中完成抓取和放置等操作,一旦任务复杂或流程延长,成功率就大幅下降。这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不少尴尬场面,如误判物体属性或重复无效动作等。
百川智能共享工厂总经理赵辉指出,目前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因为它们能够准确完成重复动作,而不需要具备泛化能力。而人形机器人被期待具备自我感知、自我决策和执行的完整能力,但当前行业发展仍有不足。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提到,目前优必选机器人在工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三类。他认为,人形机器人要变得更聪明,需要人工智能“大脑”更好地理解现实物理世界。他预计,这将需要5至10年的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元级别的资金投入。
对于具身智能大模型尚不完善的原因,王兴兴认为,当前业界对数据问题的关注度过高,而实际上大模型的架构还不够好、不够统一。这导致即使有数据也难以有效利用。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仍被看好。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行业技术突破提供了明确的时间框架和方向指引。国内外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也纷纷入局具身大模型领域,成果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