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Decoder》节目中,Notion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Ivan Zhao与主持人展开了一场深入探讨,话题围绕软件形态、AI的角色以及行业的未来展开。
Ivan Zhao回顾了SaaS(软件即服务)在过去十五年的发展,指出这种模式虽然推动了多个垂直工具的发展,但也导致了企业数字化工作环境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用户不得不在多个应用之间频繁切换,沟通、数据和流程被割裂。与此不同,Notion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通过模块化、可组合的架构,将不同功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让用户能够自定义工作流和数据结构。
这种理念并非源于市场竞争,而是Ivan Zhao十年来的产品哲学。2015年,在意识到早期版本的技术基础无法支撑长远目标后,他决定关停Notion 1.0,将团队缩减至两人,并搬到京都以低成本重新启动。这次“归零”背后,是对计算环境形态的重新定义——软件不应是封闭的硬塑料容器,而应是开放的构件系统,可以自由拼搭、修改和扩展。
进入AI时代后,Notion的“积木”理念获得了全新的应用。这些积木不再只是静态工具,而是可以组装成主动协作的虚拟队友。Ivan Zhao的构想是,让一个只有两位创始人的初创团队,瞬间拥有十人级别的执行能力,覆盖从记录、项目分派到资料调研的各个环节。效率的提升并非通过替代岗位实现,而是通过放大个体能力和团队协作。
然而,Ivan Zhao也指出了现实的局限。目前的AI队友更像刚入职的新人,聪明且反应迅速,但缺乏稳定可复用的经验,无法在复杂场景中保证一致性。下一步的挑战是为这些AI注入长期记忆与学习能力,使它们从一次性惊艳进化为稳定、可依赖的伙伴。
Ivan Zhao认为,AI正在推动软件行业从“工具集合”向“有机系统”过渡。这种变化速度之快,甚至超越了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标准迭代和摩尔定律时代的硬件更新。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方法难以适应,需要的是快速迭代、跨职能团队和对模糊性的高度容忍。这种方法论也可能重塑下一代创业者运营公司的方式。

在访谈中,Ivan Zhao详细介绍了Notion的愿景和实际操作。他提到,Notion旨在成为“软件界的乐高”,通过整合各种工具,让用户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工作,并自定义工作流。他强调了Notion的设计初衷是面向团队,帮助用户在一个地方完成所有工作,并通过乐高积木般的工具创造和定制自己的工作流。
当被问及Notion如何避免功能膨胀导致应用难用时,Ivan Zhao表示,Notion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积木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避免了传统功能堆叠导致的复杂性。他还提到,Notion正在通过AI帮助用户设置工作区,降低学习曲线,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使用Notion。
关于公司规模,Ivan Zhao表示,Notion更注重人才密度而非绝对人数。他倾向于保持团队紧凑,以便快速响应和高效沟通。在重大决策方面,Ivan Zhao强调“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结合,根据决策的重要性采取不同的行动速度。
Ivan Zhao还分享了他在2015年决定关停Notion 1.0并重启的经历。他表示,这一决定并非出于商业考虑,而是出于对产品的热爱和愿景的坚持。他提到京都的工匠精神对他有很大启发,让他在专注和工艺上找到了共鸣。
在谈到AI的未来时,Ivan Zhao表示,Notion希望通过AI将用户的工作流自动化,让AI成为用户的队友而非替代者。他强调,AI的可靠性是一个挑战,但正在逐步改善。他提到,Notion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推出新产品,让用户能够创建不同“口味”的AI队友,帮助完成各种任务。
访谈最后,Ivan Zhao表达了对Notion未来的期待。他希望Notion能够继续推动软件行业的变革,让用户能够创建AI队友,接手重复和繁琐的知识工作。他相信,这将带来下一代创业者运营公司的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