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源》连载启幕:阿来笔下探寻黄河根源的诗意之旅
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的全新力作《大河源》开始在《文化艺术报》连载。这部非虚构长篇作品是阿来首次授权该报连载,以深情笔触为母亲河黄河撰写了一部生动的传记。
《大河源》原名《黄河源传》,首发于《十月》杂志2025年第1期,后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更名为《大河源》。书中,阿来踏上追溯黄河源头的旅程,不仅行走在高原之上,更深入历史与地质变迁的腹地,唤醒这片土地和中华文明的记忆,接续着历史的血脉。在他的笔下,黄河展现出青春的样貌,让读者重新感受到她的体温与心跳。
作品中,阿来参考了大量地理地质层面的科学考察资料,用诗性的语言描绘了黄河源区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变迁,同时深入探究了这片大地的文化记忆,呈现出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在描述西宁的自然风貌时,阿来提到,西宁夏季绿意盎然,樱花、丁香及本土植物高丛珍珠梅等点缀街头。然而,秋冬季节木叶凋零,景象略显萧瑟。不过,近年来西宁街头越来越多的针叶常绿青杄树为城市增添了绿意,这些高大的云杉属植物四季常绿,树冠塔形,在城市景观中独具魅力。
阿来还特别提到了西宁的植物园,尤其是蔷薇园。青藏高原两三千米的地带自然分布着多种野生蔷薇,蔷薇园中更是种植了二三十个品种,腺齿蔷薇、峨嵋蔷薇、小叶蔷薇等竞相绽放。园中还栽植了多种苹果树,下半山为人工栽培区,半山之上则保留了自然状态,展现出野趣横生的景象。
提到西宁,阿来不禁联想到古代描写河湟地区的古诗词,那些诗句中多描绘风寒水冷、战云密布的边塞风光。然而,如今的西宁已焕然一新,宽阔的大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在湟水河两岸迅速崛起,高速公路和铁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西宁的城市建设与面貌焕然一新,这也激发了当代诗人的创作灵感。阿来提及青海诗人昌耀歌颂城市建设与建设者的诗作《边关:24部灯》,诗中描绘了西宁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活力,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认同。
昌耀在诗中将自己视为这座城市的一员,不再是边地的过客,而是建设者、见证者和歌颂者。阿来站在西宁电视塔下,不禁回想起昌耀的诗句,感叹新时代下诗人们对城市的深情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