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AI陪伴赛道升温,雷军马斯克等入局,技术泡沫风险几何?

2025-08-21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涌现新风口的当下,“AI陪伴”已成为资本、创业者与产业巨头竞相追逐的新赛道。

根据头豹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至2028年间,从38.66亿元激增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这一惊人的增长曲线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中极为罕见,迅速将这一此前未被广泛关注的领域推向了前台。

资本对AI陪伴赛道的热情显而易见。过去几个月,雷军、俞敏洪、朱啸虎等知名商界人士纷纷出手,投资了一批以“AI陪伴”为核心定位的初创公司,迅速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热度。这股热潮背后,既有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现实需求,也有技术端的快速迭代——大模型价格战与开源趋势显著降低了应用门槛,使得AI陪伴产品从概念走向现实,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然而,尽管行业热度高涨,但根本性的挑战也随之浮现。最突出的技术短板在于“长期记忆”。当前的AI陪伴产品在单次互动中表现流畅自然,但难以在时间维度上保持连续性与个性化,从而难以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对于希望在AI陪伴赛道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来说,这一技术缺口既是挑战,也是突破的关键。

AI陪伴赛道的升温,资本涌入是最直观的信号。与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路径不同,这一赛道并非由头部厂商率先引领,而是由初创公司和投资人共同推动。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贝陪科技,推出了面向2至8岁儿童的“可豆陪陪”系列AI玩具;俞敏洪担任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的新东方行知资本,则押注了定位“陪伴+多模态模型”的英格玛机器人;朱啸虎主管的金沙江创投则投资了珞博智能,该公司推出的潮玩“芙崽”旨在成为“随身携带的情感伴侣”。

社会心理层面的变化也在推动AI陪伴市场的发展。沙利文大中华区总监李庆指出,越来越多的家庭、年轻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接受AI角色作为生活中的伙伴。这一趋势背后,是家庭结构变化、孤独症候群蔓延以及AI技术的代际跃迁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AI陪伴已经从一个短期风口逐渐演变为一种长期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趋势。

在产业端,布局也在加速。在CES 2025上,TCL展示了号称全球首款模块化人工智能伴侣机器人的“TCL Ai Me”,具备视频识别、屏幕互动和机械动作功能。傅利叶科技在WAIC 2025上推出的医用康养机器人GR-3,也在功能迭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情绪交互与陪伴功能。国际市场同样呈现出类似趋势,马斯克旗下的Grok基于Grok 4大模型推出了伴侣功能,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虚拟角色,作为订阅模式下的增值服务。

尽管市场火热,但技术泡沫与商业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长期记忆仍是AI陪伴产品的核心痛点。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AI的记忆力太短,难以承担真正的长期陪伴功能。不过,随着大模型轻量化、神经符号系统融合以及边缘计算能力的提升,AI玩具有望在本地存储和学习用户数据,实现跨天记忆、长期记忆甚至人格演化。

面对技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AI陪伴公司正在探索商业模式。Grok通过订阅制提供两种人格鲜明的虚拟角色,增强了用户的长期依赖性。然而,订阅制模式的付费转化率普遍较低,需要平衡情绪价值与商业价值。IP化与游戏化成为AI陪伴商业化的另一大方向,但优质IP的设计和塑造成为核心环节,大IP厂商在此领域具备天然优势。

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AI陪伴行业仍处于技术打磨和市场试错期。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这一行业有望进入整合期,并最终形成稳定的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