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与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张雷、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等嘉宾,围绕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度对话。作为国内科技金融领域的领军企业,蚂蚁集团在AI医疗领域的探索路径与战略布局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韩歆毅在发言中明确指出,医疗健康领域对AI技术的需求具有"刚性+高频"的双重特征。尽管单次医疗服务属于低频行为,但健康管理作为持续性需求,为AI技术提供了深度渗透的土壤。这种特性决定了医疗健康领域需要的是能够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AI,而非通用型大模型。
针对"通用AI与专业AI谁更适合医疗领域"的争议,韩歆毅用"护城河"理论作出解释。他强调,医疗健康领域的特殊性要求AI必须具备专业能力,这种能力随着用户使用频次的增加而不断强化,形成其他基础模型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专业垂类模型通过长期服务积累的用户数据,能够构建起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在回应"AI是否会取代医生"的行业焦点时,韩歆毅给出明确判断:AI在相当长时期内只能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他透露,蚂蚁集团正通过两大路径推动人机协同:一方面帮助专科医生拓展全科诊疗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I赋能MDT多学科会诊等前沿场景。这种"名医分身"计划旨在让顶尖医疗资源更高效地服务患者,同时为基层医生配备智能助手。
蚂蚁集团在AI医疗领域的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23年加速布局以来,今年6月推出的AI健康管家AQ已服务超过1.4亿用户,连接全国5000余家医疗机构和近百万名医生,并为300余位名医创建AI分身。这些数据印证了韩歆毅提出的"专业服务带来用户留存"的商业逻辑。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韩歆毅坦言AI医疗落地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数据质量难题,医疗数据标注需要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参与,单条数据成本可能高达上百美元。其次是"抑幻不降能"的技术平衡,即在减少模型错误输出的同时保持服务效能。最复杂的当属医疗伦理建设,为此蚂蚁专门成立伦理顾问委员会,联合医学界权威共同制定行业规范。
对于商业化进程,韩歆毅表现出战略定力。他表示,在专业数据积累、模型可靠性提升和伦理体系完善之前,蚂蚁不会急于推进AI医疗的商业化。这种"先筑基后扩张"的策略,反映出科技企业对医疗行业特殊性的深刻认知——只有建立足够的专业信任,才能在十万亿级市场中赢得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