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在电商行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风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双十一不仅在促销周期上进一步延长,更在规则设计上大幅简化,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参与门槛。与此同时,电商场景的深度重构成为另一大亮点,淘宝闪购的加入以及外卖等即时消费场景与电商的深度融合,使得大促的参与人数再创新高。据易观分析统计,10月15日天猫双十一启动当天,其APP的日活跃用户数便突破6亿,刷新了历史纪录。

消费高峰时段也因场景变化而发生显著调整。过去集中在晚间8点至10点的购物热潮,如今已演变为午间12点的外卖即时消费与晚间8点的传统购物双峰格局。这一变化对电商平台的系统流量调度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迫使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系统升级与优化。
技术层面的突破成为今年双十一顺利运行的关键支撑。面对业务合并带来的流量激增,阿里云技术团队在短短两个月内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单VPC容量从180万提升至200万的级联方案。这一创新通过在网关层扩展多级流表、打通超大VPC的逻辑互联,实现了网络容量的弹性扩张,成功化解了双十一期间可能出现的网络瓶颈问题。基于这一突破,业内首个千万核CPU集群得以组网,通过统一资源池与智能调度层,实现了算力的精准分配与高效利用,确保了天猫双十一与闪购两大业务在流量高峰期的平稳运行。
CIPU架构的演进与规模化部署同样功不可没。今年双十一期间,千万核CPU算力的上线标志着阿里云基于CIPU的算力体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更为消费者带来了丝滑的购物体验。据用户反馈,今年双十一期间,APP打开速度、操作流畅度显著提升,推荐与营销等核心场景的性能提升30%-50%,响应延迟降低超30%,每一次操作都能得到即时反馈。
AI技术的全面渗透成为今年双十一的另一大亮点。从消费者端的“AI万能搜”“AI帮我挑”,到商家端的智能客服与经营分析,再到平台端的搜索与推荐引擎,大模型技术贯穿了电商体系的各个环节。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推动了商家经营效率的质的飞跃。例如,淘宝基于Qwen3家族模型打造的生意管家应用,其AI数据分析师功能覆盖了90%的中小商家核心分析场景,大幅提升了决策效率;而全新升级的店小蜜则能精准理解用户意图,自动化处理售后问题,显著减轻了商家运营压力。

在商品出海场景中,AI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义Qwen-MT翻译模型通过混合专家架构与服务调度优化,将单次调用延迟降低40%,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快速、精准的翻译服务。今年双十一期间,该模型系统支持了亿级商品的图片、评价与商品详情的翻译任务,单日调用量超14亿次,为淘宝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支撑如此大规模AI应用运行的背后,是阿里云在智算调度领域的深厚积累。多级亲和性与拓扑感知调度设计的上线,为AI任务规划了最优的算力通勤路线,显著提升了GPU卡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同时,拓扑感知技术实时监测网络状态,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高效性。灵骏智算集群的深度融合,则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存储与网络访问能力,为AI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支撑。
双十一的技术备战,早已超越了单一促销活动的保障范畴。它既是阿里云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也是对产业AI落地与云服务基础设施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今年双十一的成功举办,不仅证明了阿里云在全栈AI领域的技术领先性,更为其未来的AI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云平台的前瞻性建设将成为推动业务创新的关键力量,而今年双十一所积累的技术经验与能力储备,无疑将为未来的超级场景埋下重要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