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质量管理领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兰州石化聚烯烃一部“黄河纤浪QC小组”凭借《提高氯化聚乙烯L5200产品合格率》项目,在来自14个国家的465个参赛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第50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金奖。这已是该企业第三次登顶国际质量管理最高荣誉殿堂,标志着中国石化行业在质量管控领域持续突破。
时间回溯至2022年下半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生产报表上的数据波动牵动着技术人员的心——氯化聚乙烯L5200产品合格率如坐过山车般剧烈起伏,最低时跌破85%,与94%的预期目标形成巨大落差。面对严峻挑战,由特级技师领衔、技术骨干与青年员工组成的跨专业团队迅速成立,生产、设备、安全等部门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数据共享、资源联动的协同机制,一场直指质量核心的技术攻坚战全面打响。
在装置现场,团队成员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每半小时精准记录工艺参数,系统梳理近三年生产数据。经过上千组数据的深度分析,他们锁定"聚合单元熔融指数波动大"为症结所在,并溯源至氢气乙烯表精度不足、聚合釜压力波动及转产流程冗长三大关键因素。技术骨干黄晓斌指出:"传统控制方式存在调节滞后问题,必须突破技术瓶颈。"团队通过数十次工艺参数调整,成功解决氢气乙烯表波动难题,同时将转产操作要点编成朗朗上口的操作口诀,使产品质量稳定性显著提升。
当监控屏幕上首次呈现平稳的氢气乙烯比曲线时,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产品合格率突破95%关键阈值。但团队并未止步,针对反应压力波动问题,工程师于杰带领组员连续一个月跟踪压力数据,提出将控制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的创新方案。这项看似微小的调整,使转产时间从85分钟压缩至43分钟,效率提升超50%。最终,L5200产品平均合格率从89.9%跃升至98.6%,年创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在国际发布现场,团队成员李鹏云、李玉用流利的英语向各国评委展示创新成果。从问题诊断到对策实施,从数据验证到标准固化,完整的创新链条赢得国际评委高度评价:"这个项目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展示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专业高度。"该项目形成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已在同类装置推广应用,培养出的青年技术骨干正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