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AI领域迎来历史性时刻——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初创企业Sakana AI,以约4000亿日元(约合26.35亿美元)的估值刷新日本非上市科技公司纪录。这家总部位于东京的公司不仅获得英伟达等国际资本青睐,更凭借"自然启发智能"的独特技术路线,在生成式AI赛道走出差异化道路。
公司核心团队堪称"AI梦之队"。联合创始人Llion Jones作为Transformer架构八位作者之一,其学术背景与产业经验形成完美互补:这位伯明翰大学硕士曾在Delcam、YouTube和谷歌研究院工作,2015年参与撰写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奠定了现代大模型基础架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David Ha同样履历耀眼,作为前谷歌大脑高级科学家,他主导的图像生成模型研究曾引领行业风向,今年更入选《时代》杂志AI领域百大影响力人物。
区别于主流技术路线,Sakana AI从生物进化中寻找灵感。公司名称取自日语"鱼"的罗马音,暗喻其核心算法理念——通过模拟鱼类群体协作的简单规则,构建高效AI系统。"当前模型结构过于僵化,而自然系统具有动态适应性。"Llion Jones在技术白皮书中指出,这种仿生设计可使模型在同等算力下完成更复杂任务,特别适合资源有限的日本市场。
技术突破迅速转化为研究成果。2024年8月,公司推出的The AI Scientist系统引发学术界震动。该系统可自主完成从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到撰写论文的全流程,首批生成的十篇论文单篇成本仅15美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中一篇关于模型合并的研究启发了后续学术成果,相关论文已在arXiv平台公开。今年4月,升级版AI Scientist 2.0生成的论文通过ICLR学术会议评审,标志着AI自主科研进入新阶段。
持续的技术创新带来资本追捧。在最新完成的B轮融资中,公司筹得200亿日元,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除英伟达外,Khosla Ventures、NEA等美国顶级风投,以及三菱日联、四国电力等日本产业巨头均参与其中。这种跨国资本组合反映出市场对其技术路线的高度认可——既看好仿生AI的颠覆潜力,也看中日本在精密制造领域的产业协同优势。
公司研究节奏堪称"学术界劳模"。仅2024年下半年就连续发布多项成果:5月推出考验模型创造力的数独基准测试Sudoku-Bench;6月发布简化模型适配的Text-to-LoRA框架,并提出启发式教学新方法;7月开发出多模型协同算法AB-MCTS;9月开源的ShinkaEvolve框架更实现模型自我优化。这种月更式创新速度,即使在竞争激烈的AI领域也属罕见。
对比全球AI版图,Sakana AI的崛起具有特殊意义。当美国OpenAI以千亿美元估值领跑,中国"AI六小虎"加速冲刺IPO时,这家日本公司选择技术深耕路线。虽然创始人明确表示无意复制OpenAI模式,但其估值规模与成长轨迹,已使其成为东亚AI三极中的重要一极。这场由仿生智能引发的技术变革,或将重新定义下一代AI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