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投资回报率的话题在教育界及社会中引起了广泛讨论。随着多起国际学校倒闭事件曝光,尤其是深圳厚德书院和北京房山诺德安达学校的困境,人们对高昂学费背后的教育质量及稳定性产生了深刻质疑。
这些曾被视为教育精英摇篮的机构,如今却陷入经营困境,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学生们面临无学可上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包括东部一线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的许多国际化学校也相继宣布停止运营,公立学校国际部也纷纷降低门槛,以应对生源流失。
中产家庭作为国际教育市场的主力军,近年来在教育投资上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显示,全国平均养育成本高达数十万元,而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养娃成本更是突破百万大关。一位上海中产家长晒出的每日鸡娃账单,两个孩子一天的教育支出就近万元,令人咋舌。
然而,高昂的教育投资并未如预期般带来丰厚的回报。不少海归留学生回国后,发现自身竞争力并未显著提升,甚至面临就业难、薪资低的困境。一位花费近400万培养出的海归,回国后月薪竟不足万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面对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反思教育投资的价值。他们意识到,盲目跟风鸡娃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也让自己陷入经济困境。一位网友将儿子从私立学校转回公办学校后,发现孩子的成绩反而有所提升,家庭关系也更加和谐。
清华大学教授刘瑜的观点得到广泛共鸣:“正确的教育观,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她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滋养孩子的性格和品质,而非单纯追求分数和排名。
经济学家德普克和齐利博蒂的研究也指出,经济不平等和教育回报高的国家,父母往往更倾向于过度干预孩子的教育。然而,当父母的背景、资源和认知有限时,这种努力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在此背景下,中产家庭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投资的价值和意义。他们逐渐意识到,及时止损、给娃断供并非逃避责任,而是对家庭和孩子未来的负责任表现。他们更加注重对孩子性格的滋养和品质的塑造,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