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近期宣布了一项关于学期制改革的重大决策,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现有的“三学期制”转变为一种全新的“两长一短”模式,旨在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据悉,上海大学是全国最早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之一,该制度自1994年起实施,将一学年划分为三个理论教学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学校决定对学期制进行进一步优化。
根据上海大学发布的《关于学期制优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新的学期制将包括秋季和春季两个长学期,每个长学期包含16周教学周和2周考试周。同时,夏季的实践学期将继续保留,为期4周,主要用于实践学习活动。这一改革方案旨在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学期制还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课程安排方式。根据课程特点,一个长学期的教学周可以被分为前8周、后8周或16周三种形式。这意味着部分课程可以选择在8周内完成,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由于新的学期制将一学年划分为两个“8+8+2”的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因此被一些网友称为“五学期制”。这一改革不仅涉及教学周期的调整,还意味着专业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上海大学计划自2025级起重新制定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对于2024级及以前的学生,主要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原则上将拉长至16周教学,其他课程则可通过课程内容重组和合理安排课内、课外教学来适当压缩课内授课时间。
新的学期制还增设了补考制度,改变了以往必修课不及格需要重修、不能补考的政策。补考将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学前1周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多补救机会。
上海大学此次学期制改革的目的在于优化课程结构,转换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性。同时,这也为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学期制度的全面推行,学校在教学、科研、专业分流和人事等内部管理体制及制度方面都将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
为了配合此次改革,上海大学还将加强教学软、硬件条件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将高水平师资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学校还将加强人工智能课程的组织和建设,确保全校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上海大学此次学期制改革的消息传出后,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有网友表示遗憾,认为改革后小假期将减少,但也有网友表示支持,认为适当延长教学周期能更好地适应教学需求。
此次改革不仅是上海大学对学期制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学校切实落实人工智能战略、全面推进教学科研与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期待上海大学在未来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学期制优化实施的具体信息,以及这一改革所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