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中国游戏版号历程:从紧缩到常态,未来路在何方?

2025-02-24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近年来,中国游戏版号制度的演变历程充满了波折与调整,其影响深远地塑造了国内游戏行业的面貌。版号,这一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发的游戏出版许可编码,如同游戏的“身份证”,无它则游戏无法合法上线运营,更无从谈起商业化。

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游戏载体由卡带转向光盘,游戏出版管理开始萌芽。彼时,光盘多用于音像制品,因此游戏光盘的出版也需取得许可,这便是新闻出版总署涉足游戏出版的起源。2004年,面对网络游戏时代的来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将网络游戏纳入出版物管理范畴,实行上线前的审查审批制度,旨在严格把关游戏内容,特别是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内容侵害。

然而,早期的游戏监管体系曾陷入多头管理的困境。新闻出版署与文化部在审批权限上存在交叉,导致游戏企业需同时获得两部门的批准,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时常贻误商机。2009年,《魔兽世界》代理权更换风波便凸显了这一问题,最终由中央编办明确职责划分,奠定了此后版号审批归新闻出版部门、运营监管归文化部门的格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游市场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版号制度的强化。201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新规,要求所有手游上线前均需取得版号,取消了针对无剧情轻度游戏的备案制特例,版号由此成为所有游戏的硬性门槛。

2018年,中国版号制度迎来了分水岭。这一年,由于机构改革,版号审批工作暂停了9个月,同时,《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出台预示着监管部门将大幅压缩每年发放的版号数量。这一变化令游戏行业措手不及,厂商收入下滑,股价重挫,中小团队更是饱受冲击,不少团队甚至被迫缩减业务乃至倒闭。版号停发还催生了灰色市场,企业不惜高价购买闲置版号以求生存。

2018年12月,版号审批重启,但总量调控已成为常态。此后,游戏产业充分认识到了政策风险,合规运营、精品研发成为行业共识。然而,2021年至2022年间,游戏行业再次经历了版号冻结,持续时间长达263天。此次冻结与未成年人保护政策的收紧相伴而生,显示出监管部门整顿行业的决心。

在此期间,监管单位推出了一系列未成年人保护新政,如“830新规”,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同时,大量游戏相关企业注销,大厂放缓招聘,削减游戏部门规模。直至2022年4月,版号发放恢复,市场反应强烈,游戏板块股票集体大涨。

近年来,除了两次版号冻结及重启外,若干政策变化也深刻影响了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一直是监管高压线,防沉迷系统成为游戏企业的标配。同时,游戏总量调控始终生效,版号发放数量逐年减少,强调“精品”导向。

大型游戏公司对版号政策的敏感度最高,最早采取了应对策略。一方面,加强合规管理,严格审核产品内容;另一方面,加快业务出海,将增长点转向海外市场。中小游戏厂商则面临更大挑战,缺乏存量产品和资金储备的它们在新品无法上线收费时往往难以支撑长久,不少团队因此倒闭。

为求生存,中小团队或寻求与大厂合作发行获得版号名额,或尝试出海发行海外版本获取现金流。一些厂商开始探索政策不敏感的细分领域,如功能游戏或主打合规内容的精品小品。

随着版号政策的不断调整与优化,游戏行业也在逐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虽然版号数量有限,但内容质量高、背景资质好的项目仍有机会获得批准。同时,监管机构也在探索更加科学、高效、开放的版号政策,以期在保障文化安全的基础上给予创意适度空间,推动游戏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