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三质量检测语文卷中的阅读部分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关于科学钻探、深海探索以及古代历史人物韩通的相关内容,引起了学生和学者的关注。
科学钻探作为探索地球内部构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向地球深处打钻,科学家们能够获取岩芯、岩屑以及岩层中的气体和液体,从而研究地球深部的构造及演化。然而,尽管科学钻探已经钻得很深,对于地球来说仍然只是“鸡蛋壳”上的一个小孔。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就有17千米左右,因此钻透地壳到达地心的梦想仍然遥不可及。
中国在深海科学领域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以来,中国深海科学以惊人的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中国先后研发出“蛟龙”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等深海载人潜水器,不断刷新人类深潜的极限。2023年12月,中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成功首航,标志着中国在深海钻探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深海探索不仅带来了科学上的突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深海探测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必须重视防范技术风险。历史上不乏深海探测事故,如日本“海沟”号深潜器因缆绳断裂而失踪,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因防喷系统失灵导致油井爆炸。深海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后果可能难以弥补。
在阅读材料中,还提及了历史人物韩通的故事。韩通是五代时期的将领,因在周世宗柴荣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而备受器重。然而,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时,韩通因反对而被军校王彦升杀害。对于韩通是否可称为“忠臣”,历史学家们持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韩通在关键时刻未能保护后周皇帝,即使被杀死也不能称“忠”;而有人则认为,在那个积乱之世,忠臣的定义本身就难以界定。
除了科学钻探和深海探索外,阅读材料还涉及了文化历史方面的内容。作者熊育群在《在河之洲》一文中,通过描绘家乡汨罗江的美景和历史,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汨罗江不仅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的一条普通河流,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圣地。屈原投江、屈子祠的建立等历史事件,为汨罗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材料还引用了大量传说、文献记载和诗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李白的“屈平辞赋悬日月”等,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通过这些引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汨罗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卷中的阅读部分涵盖了科学、历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阅读材料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激发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