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之际,陕西省渭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临渭大队的民警们走进校园,为学生们生动讲解安全头盔的重要性,这一场景成为了全国多地学校加强安全教育的缩影。
学校安全,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为学校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挑战,中小学校长们需深入思考,如何在这一框架下,系统规划并有效落实学校安全工作。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的安全挑战不容忽视。学生群体安全知识匮乏、自我保护能力弱,加之集体活动频繁、空间相对封闭,使得安全风险倍增。安全风险与安全事故紧密相连,若防控不当,将直接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同时对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纲要》为学校安全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纲要》强调构建智能化安防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防控效能;完善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预防机制;加强防溺水、交通安全等教育;并推动校园安全纠纷多元化解和安全风险社会化分担。《纲要》还提及了网络安全、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法治教育及专门学校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学校安全工作提供了全面框架。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学校需依据《纲要》要求,系统谋划安全工作。风险评估作为起点,需全面系统、突出重点,从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管理缺陷及环境因素入手,结合学校日常活动的时空特点,精准识别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学校应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将安全工作融入学校发展的全局,面向未来,构建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学校安全韧性。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需遵循法律法规,依法依规推进安全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新思路与新举措,推动安全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实现治理现代化。学校还应拓宽视野,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真抓实干,确保安全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