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现身阿里云KO会,力挺“AI+云”战略
久未谋面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近日以一袭阿里云15周年纪念衫亮相阿里云KO会,发表了一场引人瞩目的演讲。马云强调,阿里云所积累的资源和技术人才,不仅是发展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的信心源泉,更是肩负的重大责任。
步入大模型竞争的第三年,自云厂商们提出“AI战略”也已满两年。中国的云厂商们普遍希望通过“AI+云”的模式,推动云产品、商业模式的革新,乃至重塑生态格局,扩大市场份额。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运营商云和中型云厂商,都将AI视为重要的增长引擎。这一趋势在财报数据中得到了体现,AI的驱动作用下,营收增速回暖,资本支出增加。阿里云自2025财年第一季度起,收入和利润率均呈现出显著提升趋势,AI相关产品的收入更是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公有云收入也实现两位数增长。百度智能云的AI相关收入同比增长近三倍,华为云2024年销售收入达688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昇腾云服务实现了六倍增长。
然而,“AI+云”模式在带来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DeepSeek降低了大模型落地的成本门槛,众多云厂商迅速跟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为中小云厂商带来机遇,但也引发了业界对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的质疑。另一方面,开源浪潮正在重塑模型能力格局,新的场景竞争拉开帷幕,云厂商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模型能力,而是转向“产品+服务+资源”的综合实力比拼。
“DeepSeek效应”成为2025年云厂商面临的最大变量。DeepSeek不仅带动了大模型云端调用的需求,还推动了云厂商推出相关服务,拉动营收增长。同时,DeepSeek和阿里通义等大模型的开源开放,降低了模型部署门槛,加速了应用开发,推高了MaaS平台的调用量。然而,“DeepSeek效应”也引发了关于MaaS商业模式的讨论,以及价格战的担忧,传统IT厂商、中小云厂商甚至跨界玩家纷纷入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在“AI云”领域,中国云厂商的理解正在发生分化。一部分云厂商将重心放在AI上,利用“AI+云”改造或重构产品,追求更高的毛利率;另一部分则聚焦在算力上,倡导“云+AI”,产品和服务定价以算力资源为基础,追求规模效应。华为云是典型的“云+AI”代表,其发布的CloudMatrix 384超节点,旨在将AI算力标准化,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服务。而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则更崇尚“AI+云”,强调打造AI原生云产品,丰富PaaS层产品种类,看重自研产品的高毛利率。
后DeepSeek时代,中国云厂商的竞争焦点集中在规模效应和AI基础设施(AI infra)能力上。规模效应方面,以腾讯云、阿里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云厂商,通过资源整合或工程优化,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计算成本,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AI Agent已成为确定性趋势,各大云厂商纷纷拥抱这一技术。AI infra能力方面,云厂商正在发力解决存储瓶颈、通信效率、计算单元效率等问题,进一步挖掘GPU性能,避免算力浪费。商汤科技等AI infra企业也在与云厂商合作,共同推动AI基础设施的发展。
尽管大模型与云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对于云厂商而言,这是一场考验耐力和策略的长跑,而非追求速胜的短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