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公开课引发了广泛关注,其核心议题围绕DeepSeek大模型展开,探讨了如何让AI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美感与道德内涵。
该公开课详细阐述了DeepSeek大模型在中文场景下的卓越表现,特别是在SuperCLUE开源榜单中的领先地位,以及在创意类英文故事写作评测中的突出成绩。DeepSeek不仅展示了其在语言理解方面的深厚功底,还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上展现了巨大潜力。
在艺术探索方面,公开课提及了多个国内外AI与艺术结合的案例,如MIT-IBM Watson AI Lab和哈佛艺术博物馆利用大数据解读艺术品,微软与荷兰银行通过GAN技术修复古老画作等。同时,大模型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机器视觉软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浙江大学作为文化与AI结合的前沿阵地,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公开课分享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依托多学科优势,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以及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在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浙大还开设了相关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绘画及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
浙大在国画领域的研究尤为突出。他们构建了庞大的国画数据库,并开发出国画分析系统,该系统具备多元分类、定制检索、色彩分析、创作生成等多种功能,为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开课还展示了该系统在助力《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中的具体应用。
公开课还深入探讨了软件3.0时代大模型的规范使用问题,强调大模型在美学、道德、教育、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应具备的素养。指出大模型应“德才兼备、品学皆优”,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加积极、正面的影响。
此次公开课不仅展示了DeepSeek大模型在中文场景下的强大实力,更揭示了AI与中国文化结合所蕴含的无限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在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道路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