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企业家的公众形象已成为其个人品牌与企业声誉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接受度及网络口碑的构建。
近期,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广泛讨论。
刘强东因亲身体验快递外卖工作而广受好评,这一举动被视作接地气、贴近民众的表现。相反,董明珠因发表“海归派有间谍”的言论,遭到了众多网友的批评,形象受损。
两位企业家虽都试图通过网络吸引流量,但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导致了天壤之别的舆论反响。刘强东因此收获了大量粉丝,而董明珠则陷入了舆论风波,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刘强东之所以受到网友的喜爱,关键在于他展现了“向下共情”的一面。他身穿工作服,亲自参与京东快递的外卖配送,尽管有人质疑其作秀成分,但多数网友仍给予正面评价,认为其至少愿意身体力行。
这种贴近基层、与普通民众共情的行为,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满足了公众对企业家形象的新期待。网友们更倾向于看到企业家展现人性化的一面,而非仅仅作为高高在上的商业领袖。
相比之下,董明珠则因“向上说教”的营销方式而频遭非议。她在一次股东会议上提及“海归派里面有间谍”的言论,迅速引发争议,被指缺乏证据且制造对立。董明珠在多个场合的强硬言论,如关于“35岁就业危机”的言论,以及对前助理孟羽童的公开批评,都进一步加剧了其形象的负面效应。
董明珠的这些行为,似乎总是在与年轻人唱反调,不仅未能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好感,反而引发了外界对格力企业文化的质疑。她的言论往往带有说教色彩和对抗性,缺乏能够深入人心的共情元素。
在互联网环境下,公众更期待企业家展现出包容与理解的态度,而非居高临下的批评。刘强东与董明珠的对比,揭示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家形象管理的核心法则——共情营销远胜于说教式宣传。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董明珠等明星企业家应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在敏感话题上的发言和行为应更具建设性,避免制造对立。企业家的言论需谨慎,行动比口号更重要。刘强东通过亲身体验基层工作,展现了参与感,让大众看到了商业领袖的另一面。而董明珠的说教言论,除了引发争议,似乎并未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的言行举止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刘强东的共情营销与董明珠的强硬风格,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公众认知。企业家若想维持良好的公众形象,或许需要更多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而非一味地进行说教。毕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良好的“网感”将成为决定企业家舆论风向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