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名为“高退款用户过滤”的新功能在部分电商商家的管理后台悄然上线。
根据流传的截图显示,此功能允许商家在进行付费推广时,自由选择“排除特定用户群体”。具体而言,商家可以将“退款频率较高”的用户排除在广告投放之外,或降低这些用户看到广告的机会。更令人瞩目的是,该功能还包含“异常退款用户”分类,这似乎意味着系统已开始对某些用户进行标签化处理。
目前,该服务仅限于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的服饰类商家,包括女装、男装、鞋履、箱包等类别,其他行业暂未开放使用权限。关于未来是否会扩展至更多商品类别,目前尚无确切消息。
一位淘宝商家透露,其后台已可见该功能,并明确标注为“服饰商家专属”。淘宝官方表示,该功能仍在内部测试阶段,最终呈现形式以推广后台显示为准,客服方面的回应也较为模糊,未明确提及“正式推出”的具体时间。
尽管如此,该功能已在业界引发了广泛讨论。对商家而言,这或将成为一项高效的“投放优化工具”,特别是在退货率高、广告成本昂贵、转化率不稳定的服饰类商品领域。部分商家长期受到“羊毛党”的困扰,这些用户购买商品后,仅用于拍照便退货,甚至形成了专业的“试穿师”和“退单代操作”服务。
因此,淘宝推出的这项“用户优化”功能,让不少商家松了一口气。有商家表示:“我们并不介意正常退货,但恶意薅羊毛的行为确实让人头疼。”如果此功能能有效减少“羊毛党”看到广告的概率,商家将能降低被欺诈和浪费广告预算的风险。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筛选用户”的功能也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有用户提出疑问:“如果我曾因尺码不合适退过几次货,是否会被系统标记为‘高退款用户’,从而被平台悄悄屏蔽?”还有消费者呼吁:“平台何时能整治那些货不对板的商家,也让我们消费者有屏蔽他们的权利。”
商家为了提高转化率,已开始使用AI技术伪造“买家秀”,甚至批量生成背景相似、姿势一致的晒单照片,让消费者难以分辨真伪。因此,部分消费者质疑,这种精细化筛选用户的机制是否只偏向商家一方,而忽略了消费者的正常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淘宝今年4月开始逐步取消“仅退款”政策,显示出平台正在逐渐退出裁判角色,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权交还给他们。平台不再强行介入争议,甚至赋予商家一定的“筛选用户”权限,这标志着平台正在尝试平衡两端生态,或重新划定界限。
同时,淘宝还推出了“真实体验分”系统,旨在通过用户的真实反馈影响商品排名和曝光,以打击“刷单”和“虚假好评”行为。然而,这一策略的实际效果仍需时间和数据来验证。
“高退款用户过滤”功能可能只是平台精细化电商投放趋势的冰山一角。如果平台进一步加强“标签用户+个性化投放”策略,未来的淘宝可能转变为“系统决定你适合什么,然后推给你看”的模式。算法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刷视频、看图文到点外卖、找工作,无处不在。电商平台若越来越依赖这些“用户画像”,那么用户的位置、消费水平、退货次数等信息都可能被记录,并影响用户所看到的广告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