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15周年庆典上揭幕了其首款SUV车型——小米YU7,标志着小米正式进军电动汽车市场。这款中大型纯电SUV车身尺寸为长4999mm、宽1996mm、高1608mm(部分版本为1600mm),轴距长达3000mm,提供宽敞的内部空间。
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详尽阐述了小米YU7的设计理念、外观、内饰配置以及技术亮点。雷军特别强调了新车在笼式车身结构上的升级和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应用,这些都是小米汽车在技术创新上的重要突破。雷军还介绍了小米YU7的辅助驾驶系统。
雷军在介绍过程中显得格外低调,尤其在谈到座椅配置时,他表示新车配备了豪华电动座椅,但并未与具体品牌豪车进行比较,而是说:“我们就不去具体对比哪款豪车了。”这一变化显示出雷军在演讲风格上的调整,更加注重实际描述而非夸张对比。
关于辅助驾驶功能,雷军仅简要提及了硬件配置,包括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拥有700 TOPS算力,以及200米探测距离的激光雷达、1个4D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值得注意的是,雷军未对软件系统和具体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近期,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宣传上的策略有所调整。自4月以来,小米汽车在官方微博中提及“智能驾驶”的次数显著减少,从3月的6次降至4月的2次。5月初,小米汽车还将宣传物料中的“智驾”改为“辅助驾驶”,“代客泊车”功能也被调整为“代客泊车辅助”。这一变化是为了响应国家关于智能驾驶自动化分级的标准。
事实上,不仅小米,自上海车展以来,多家车企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宣传上也变得更加谨慎。理想、蔚来、鸿蒙智行等品牌纷纷调整宣传用语,避免使用“高阶智驾”等表述,转而采用“导航辅助驾驶”等更为中性的词汇。
这一趋势背后,是相关部门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宣传管理的加强。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相关通知,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易引发误解的名词,而应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方式描述,如“L2级辅助驾驶”。同时,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词汇,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旭指出,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智能汽车营销正逐渐回归理性。在法律法规的监管和企业自律下,智能汽车行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