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决定。公司原董事长夏远洋因工作需要,已正式离任,并由杨琳接任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一职,该任命自2025年7月15日起正式生效。这一变动意味着,这家管理资产规模超千亿的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迎来了它的第四任领导者,同时也延续了公司董事长均来自第一大股东北京银行体系的传统。
夏远洋在中加基金的任职期间为两年四个月,自2023年3月起执掌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公司的管理规模从1219.20亿元增长至1234.41亿元,非货币基金规模也有所提升。财务表现方面,公司净利润连续两年增长,2024年达到2.52亿元,同比增长5.76%。然而,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中加基金的管理规模排名有所下滑,从第34位降至第40位,再到2025年一季度的第51位,显示出其增长动力相对不足。夏远洋任期内,公司管理层多次变动,包括原总经理、副总经理及投研副总监的相继离职,他也曾代任总经理长达11个月。
新任董事长杨琳的背景深厚,她不仅拥有香港中文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双硕士学位,还在财务、信托及证券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北京银行体系内,她曾担任多个高级管理职务,这使其在资源整合和品牌运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她尚无直接管理公募基金的经验,特别是在权益投资领域的能力尚需市场进一步验证。
中加基金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其业务结构的不平衡。作为一家典型的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其固收类产品占比高达97.75%。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债券型基金规模达到1184.09亿元,而权益类产品(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总规模不足15亿元,仅占管理规模的约1.1%。这种高度依赖固收业务的结构使得公司对利率波动和政策调整尤为敏感。
更为严峻的是,中加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表现持续疲软。数据显示,截至最近,公司旗下的权益产品中,有近半数在近三年内跑输业绩基准,其中部分基金跑输幅度超过10%。权益类产品中近90%的规模不足1亿元,沦为迷你基金。同时,公司零售渠道建设的薄弱也进一步制约了其发展,多数规模较大的基金主要由机构投资者持有。
此次人事变动正值公募基金行业高管变动频繁之际。据统计,截至7月中旬,年内已有超过230名公募高管发生职位变更,涉及16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长更迭。在行业马太效应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杨琳能否充分利用北京银行的渠道资源,打破“债强股弱”的局面,将成为中加基金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近期,公司已在指数增强型产品及“固收+”矩阵上尝试寻求突破,但权益投研体系的重构与迷你基金的清退压力,无疑是对新任董事长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