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升庵祠近日完成了其主体匾额的更换工作,这一变动标志着历经半年精心筹备的项目圆满落幕。此次更换的匾额由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杜建民亲自题写,采用颜体楷书,与古建筑的风格完美融合,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升庵祠,作为纪念明代大儒杨慎的核心场所,其建筑群始建于1987年。此次更换的主匾“升庵祠”三字,采用传统杉木底胎配合金漆阴刻工艺,单字尺寸巨大,达80×60厘米,融合了颜体楷书、篆书、隶书等多种书体,整体显得庄重大气,浑厚博雅。杜建民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研究了杨慎在滇期间的书法真迹,最终选定颜体风格,旨在体现杨慎“贬谪不移”的气节及其诗意哲思。
杜建民介绍,此次更换新匾额不仅是对历史古迹的一次保护性更新,更是书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书法作为文化的核心载体,与古建筑、历史场所等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能够以艺术语言激活遗产的精神内涵,让建筑因笔墨的温度而焕发生机。同时,这也让公众能够通过熟悉的书法符号,更直观地理解遗产背后的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
在采访中,杜建民详细阐述了新匾额对升庵祠文化价值的提升。他表示,匾额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不可或缺的部分,书刻精良的牌匾题字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的体现。此次更换的新匾额,不仅承载着文人哲思,深化了人文情怀的融合,还成为理解西山多元文化的钥匙,与山水、建筑相互呼应,升华了景观与空间的文化意境。
谈及匾额书法作品的风格和内容确定,杜建民强调,创作始终围绕“因境制宜、以意统形”的原则。他力求书体特性与升庵祠氛围形成呼应,避免脱离语境的刻意设计与过于追求纯艺术化。在平衡传统规范与个人艺术表达方面,杜建民认为,传统是根基,个人表达则是在传统框架内的“再创造”。他通过融入个人笔势、结字调整以及个人理解,让书法作品既有传统韵味的厚重,又有个人艺术感知的鲜活。
对于匾额书法的笔法、章法等特殊要求,杜建民也分享了他的具体考量。他指出,匾额书法需要适配建筑悬挂的公共场景,兼顾远观气势与近品细节。笔法上,首重书写线条的厚重感,确保远距离仍能传递稳健气势;同时,笔势需贴合内容精神,让笔法成为内容的视觉延伸。布局章法上,需通过字距的匀整或错落,构建节奏;单字结体讲究“外紧内松”,避免因尺寸过大而显空散。书体选择亦需适配场景,以整体气势服务于场所气质。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在此次项目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题字内容的书体、书风规划,到匾额的镌刻与装饰,最终完成了匾额的更换工作。省书协还积极推动类似的文化遗产书法焕新项目,如与大理州文联合作开展的“我为古城写块匾”活动,组织书法家为大理古城题写匾额,丰富古城的文化内涵。
杜建民认为,公众对书法艺术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体现了文化自觉与传承意识的提升。新匾额不仅承载了杨慎的精神内核,还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当代魅力,构成“历史人物+传统艺术+场所记忆”的复合文化符号。这一变化有望带动更多游客或书法爱好者探访升庵祠,通过匾额的文字内涵和书法美感,深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增添艺术体验。
在昆明,还有许多历史场所适合通过书法艺术进行文化赋能。如昆明老街可通过市井主题书法石刻匾额等活化街巷记忆,安宁温泉摩崖石刻群能以古今书法对话延续“金石文脉”。云南省书法家协会计划适时与有关机构开展联动,推进公共文化场所、文化空间的赋能与合作,让历史场所从“静态陈列”变为“活态传承”,在笔墨流转中激活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