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牌楼新亮相的京东“七鲜小厨”开业即火爆,订单量迅速攀升,厨房内三台机器人操控四口炒锅,仅需操作员投放预制食材包,短短数小时内订单量便突破700单,取餐区人满为患,骑手焦急等待,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七鲜小厨”的成功开业并非偶然,它是京东斥资10亿元招募“菜品合伙人”计划的重点项目,采用“机器人炒菜+外卖专营”的模式,直击中餐行业长期存在的效率瓶颈。其初步成功不仅验证了机器人炒菜的商业潜力,也让商用炒菜机器人走进了大众视野。
中餐行业对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成为了炒菜机器人加速落地的重要推动力。据餐饮数据企业透露,今年连锁餐饮企业纷纷拜访炒菜机器人公司寻求合作,例如有连锁面馆计划借助机器人技术快速扩张至千家门店。
市场热度在数据上得到了有力证明。据奥维云网监测,2024年我国烹饪机器人线上市场销售额达到2.9亿元,销量约14万台,同比增长54.4%。资本也迅速跟进,如“七鲜小厨”的炒菜机器人供应商橡鹿科技已获得京东的独家投资,享刻智能、智谷天厨等企业也相继宣布融资进展。
过去一年,具备烹饪能力的机器人加速涌入餐饮业。从技术层面看,从斯坦福华人团队展示的复杂菜品制作机器人Mobile ALOHA,到添可智能“食万星厨”宣称的“1人操作5台设备、后厨面积缩减50%”,技术迭代不断拓宽炒菜机器人的应用边界。
炒菜机器人的出现,极大地优化了中餐的成本结构。面对人力成本攀升、厨师短缺、口味难以统一等挑战,炒菜机器人以其智能系统和标准化菜谱,精确控制烹饪过程,确保菜品口味稳定,达到酒店级水准。同时,单台设备出餐仅需2-3分钟,通过“1人协同操作多台设备”的模式,整体厨房效率提升30%,人力成本降低60%。
即便在用餐高峰时段,炒菜机器人也能从容应对。其系统支持“1人+多台设备”协同工作,智能分配任务,确保高效稳定的出餐能力。例如,连锁餐饮品牌小菜园已在全国660家门店中部署炒菜机器人,并计划斥资1亿元增购约2000台设备。
成本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深圳一家主要依赖炒菜机器人的餐厅,在至少2台设备协同运作下,日均出餐量超过500份,其中黑椒牛柳饭单日复购率高达47%。另一家采用该模式的餐厅经营者表示,采用机器人方案后,后厨面积大幅缩小,节省租金,仅需约半年时间即可覆盖设备初始投入成本。
尽管炒菜机器人正加速融入餐饮业,但其普及之路仍面临挑战。技术成熟度不足是首要障碍,当前炒菜机器人在烹饪效果、稳定性、操作便捷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成本也是制约普及的关键因素,主流商用炒菜机器人单价多在1万至5万元之间,高端机型甚至超过10万元,对中小餐饮店构成压力。
应用场景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目前,炒菜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连锁餐饮、团餐等领域,制作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快餐、简餐等基础菜品。对于需要复杂烹饪技巧和个性化调味的精品菜、招牌菜,其能力尚显不足。例如,深圳某中餐连锁品牌老板坦言,其门店仅在制作炒饭、炒面等基础菜品时使用机器人,招牌菜仍需厨师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