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步入产业化深入阶段,中国科技企业正积极探索以“开源战略”与“产业生态闭环”为双轮驱动的新增长路径。
2025年7月,阿里巴巴密集推出了四款通义系列模型,覆盖基础语言理解、代码生成、逻辑推理及视频内容创作,并在多个国际开源模型评测中脱颖而出。其中,Qwen3基础模型荣获测评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授予的“全球顶尖非思考型基础模型”称号;紧接着,Qwen3-Coder登上HuggingFace模型排行榜榜首,力压GPT-4.1与Claude 4,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开源模型已成为中国AI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争取话语权的关键策略。DeepSeek、Qwen、Kimi、GLM等国产模型频繁在LMArena、HuggingFace等权威平台上占据领先地位,部分性能指标已能与国际主流闭源模型比肩。然而,面对OpenAI、Anthropic等国际巨头转向有限开源及制定协议标准的新趋势,中国企业的战略窗口期正逐渐缩小。
AI领域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大模型能力拓展至生态系统重构与产业能力整合。谁能在技术普及的基础上,实现能力复用、生态协同与商业闭环,谁便有望在全球AI产业的下一阶段竞赛中占据先机。中国AI产业正逐步从“可用”向“高效应用、落地实施、持续发展”转型,阿里巴巴无疑是这一变革浪潮中值得瞩目的力量。
中国开源大模型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取得了显著进展。云蝠智能创始人魏佳星指出,开源为中国AI开辟了一条“短期内实现突破、局部领域超越”的有效路径。从技术角度看,中国开源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垂直场景性能优化、架构创新效率及成本控制与生态协同三个方面。
在垂直场景优化方面,得益于丰富的中文语料资源,文心大模型4.5在古诗词理解上的准确率高达92.1%,法律文书处理等中文专业领域的应用表现也远超国际模型。架构创新上,国产模型普遍采用MoE(混合专家)架构提升运算效率,DeepSeek开创性地应用MoE架构,随后阿里Qwen3以稀疏设计在长文本处理中展现出卓越性能。同时,极致的成本控制与开放的生态系统也成为中国开源路径的一大特色,阿里通义千问API价格大幅下调97%,基于DeepSeek、Qwen等模型开发的垂直应用已超过10万种,覆盖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生态构建方面,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发起的魔搭社区迅速扩张,目前托管超过7万个开源模型,涵盖LLM、对话系统、语音识别、图文生成、视频生成、AI作曲等多个领域,吸引了超过2000家贡献机构及1600万用户,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AI开源社区平台。
尽管中国开源大模型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了一定优势,但挑战依然存在。头豹研究院分析师邹宜达指出,随着OpenAI计划推出首个开源大语言模型,Anthropic通过开源MCP协议推动工具与模型互操作,开源将不再是中国企业的独有优势,中国开源模型的“错位竞争”窗口期正在缩短。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也表示,中国开源大模型在全球整体竞争力上仍有差距,开源只是大模型开发与运营体系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中国开源模式仍展现出商业价值。以智谱GLM系列为例,开源后已有超过300家企业在金融风控、智能客服、教育问答等场景中应用,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行业应用的快速转化。阿里Qwen也将其7B与72B模型集成至钉钉智能办公平台与企业知识库,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综合来看,开源仍是中国AI产业的重要战略支点,但要维持竞争优势,需在行业深度应用、生态服务与国际合作上持续发力。随着大模型从算法能力向企业级应用场景延伸,构建完整生态、实现产业落地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阿里云凭借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先发优势,正通过“云+AI”的全栈能力推进生态整合,试图在B端Agent领域构建“可进化、强场景、软硬一体”的新范式,有望成为中国B端Agent落地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