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杨柳青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经历着一场复兴之旅。曾几何时,胖娃娃形象的年画是春节、婚礼等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民俗装饰,但近年来,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却逐渐式微。面对这一挑战,如何让年画重新焕发活力,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8月7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了天津杨柳青,红星新闻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年画坊”的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和第七代传承人张宏,他们分享了对于守正创新与非遗活化的独到见解。
在霍庆顺的记忆中,杨柳青年画曾有过辉煌的岁月。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杨柳青镇内年画作坊林立,从业者众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年画制作。然而,到了清末,年画产业开始走下坡路,抗战时期更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日军进驻杨柳青时,为了铺路,竟将许多珍贵的年画印版损毁,导致年画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尽管历经坎坷,但杨柳青年画的生命力并未消逝。霍庆顺从小就对年画充满热爱,尽管父亲一度不希望他继承这门辛苦的手艺,但他还是通过偷学和努力,最终获得了父亲的认可,成为了画坊的第六代传承人。而张宏,作为霍庆顺的儿媳,更是将这份热爱传承到了下一代。她不仅自己拜师学艺,还让自己的女儿霍宇莹从小接触年画,为年画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张宏看来,非遗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元素。为此,她进行了大量的跨界合作,将手机、游戏、英歌舞等元素与年画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同时,她还与学校合作,将年画动漫化,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
在张宏的指导下,红星新闻记者亲身体验了年画的制作过程,仅用半分钟就完成了经典年画“莲年有余”的印制。这次体验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年画技艺的魅力和张宏对于非遗活化的用心。
张宏表示,守正创新是年画传承的关键。既要守住年画技艺和中国文化的根脉,又要符合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创新画面和构图,用传统技艺创作新年画。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活化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除了跨界合作和学校推广外,张宏还将年画与当地农产品相结合,创作了一幅胖娃娃和沙窝萝卜的年画作品。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魅力,还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宣传和销售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