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西青区的杨柳青古镇,一场关于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悄然展开。踏入玉成号年画坊,一股混合着木香与颜料的气息瞬间扑鼻而来,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手工艺术繁荣的年代。
玉成号年画坊内,长案上铺展着木板,雕刻师傅正细致地在木板上勾勒线条,每一刀都蕴含着匠心独运。灯光下,飘落的木屑闪烁着金色的微光,如同时间的碎片。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色彩斑斓的年画,胖娃娃抱鲤鱼、仕女观花、麒麟送子等经典画面跃然其上,每一幅都洋溢着喜庆与吉祥,仿佛能听见往昔岁月中热闹的鞭炮声。
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艺术瑰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天津西郊的杨柳青镇,一个因京杭大运河而商贸繁荣、文化交融的地方。到了清代康乾盛世,这里的年画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达上百家,所产年画色彩鲜艳、构图丰满、寓意美好,与江南的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享誉全国。
玉成号年画坊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正致力于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她深知,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停留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应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她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元素融入古老画面中,让年画焕发新的活力。比如,她设计的“胖娃娃夜灯”,将传统的胖娃娃与石榴、莲花等寓意吉祥的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深受年轻人喜爱。
张宏不仅限于在画面上的创新,她还积极跨界合作,将年画元素融入帆布包、丝巾、手机壳等日常用品中,让年画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她还为品牌量身设计形象,让年画中的角色走进动漫短片,成为会说话、有表情的“潮”人物,进一步拓宽了年画的传播渠道。
在玉成号年画坊,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艺人精湛的技艺,还能亲自参与制作年画的过程。拓印、上色,每一个步骤都让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张宏常说:“只有亲手做过,才会记得这种温度。”这种互动体验,让年画不再只是被观赏的展品,而是成为了人们可以参与、可以拥有的生活一部分。
杨柳青木版年画之所以能历经四百多年风雨而不衰,关键在于其既坚守了传统技艺与精神,又不断勇于创新。如今,它已不仅仅是春节的喜庆符号,更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连接着长辈的记忆与年轻人的生活,传递着祝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