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饮行业因“预制菜”话题再度引发舆论热潮。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公开表示,将针对网络名人罗永浩的批评采取法律行动,同时宣布旗下餐厅计划推出“罗永浩菜单”。这一表态使双方围绕预制菜的争议迅速升级。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9月10日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条动态。他指出,在西贝餐厅就餐时发现多数菜品为预制加工,并批评其价格与品质不符:“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这么贵,实在令人恶心。建议国家立法要求餐厅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此言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将预制菜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面对质疑,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情绪激动地回应:“我们严格遵循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西贝没有一道菜符合预制菜标准。”他强调,餐饮行业使用预加工食材是普遍现象,但西贝的菜品均通过现场烹饪完成,“被扣上‘全是预制菜’的帽子,对我们伤害很大。”
罗永浩随即连续发布多条微博反击。他以罐头类食品为例,质疑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就算卫生达标,你会去餐厅花高价吃罐头吗?”并调侃西贝的“现做”宣传:“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连话术都是现背的。”
这并非西贝首次因预制菜问题陷入争议。随着餐饮工业化进程加快,预制菜因标准化程度高、出餐效率快,逐渐成为行业主流选择。然而,消费者对其新鲜度、健康性及价格合理性的质疑始终存在。西贝此前就因定价策略被部分顾客贴上“性价比低”的标签,此次争议进一步暴露了餐饮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鸿沟。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界定为“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排除速冻面食、方便食品、盒饭等主食类。通知强调,预制菜需符合工业化预加工、规模化生产及标准化操作的特征。
从消费者心理来看,“预制菜”一词往往与“非现制”直接关联。罗永浩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触动了大众对“花现炒价格吃加热食品”的不满。这场争议不仅折射出餐饮行业的转型阵痛,也暴露了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